北約轟炸我駐南使館暴露出它們試圖遏止中國的強大,是一種故意,旨在拖垮中國,妨礙其搞經濟建設。中國人應該識破這一陰謀,學生要好好學習,工人要好好做工,要為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富強的國家而努力。100.美英聯軍發動的“斬首行動”——2003年的美軍入侵伊拉克戰爭伊拉克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美英聯軍對伊拉克發動的戰爭。戰爭在2003年3月20日爆發,5月2日,美國總統布什正式宣布戰爭結束,整個戰爭持續了44天。實際上,在4月14日美軍攻占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的家鄉提克裏特之後,美軍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已經基本結束。這是繼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美國對伊拉克進行的第二次戰爭。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借口有兩個:一是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二是伊拉克是許多國際恐怖組織的後台老板。在美國看來,這不僅嚴重威脅著美國的安全,也威脅著整個世界的安全。因此,美國希望通過戰爭,推翻薩達姆政府,消除美國的安全隱患,進而控製伊拉克石油,推行其改造中東的新戰略。
在持續44天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英聯軍的空中力量進行了4次大的作戰行動。
“斬首”作戰行動。戰爭一開始,美英聯軍沒有進行奪取製空權的大規模轟炸。在3月20日的首輪空襲中,聯軍僅對伊領導人的地下隱蔽所、薩達姆及其親屬和高級助手的住地進行了突然的“斬首”攻擊,企圖一舉除掉薩達姆,打亂伊軍指揮體係,使伊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縮短戰爭進程。
“震懾”作戰行動。3月22日,美英突然開始對伊拉克實施猛烈空襲。轟炸的主要地區是巴格達。美軍對薩達姆的官邸、指揮中心、政府主要部門等目標進行了“飽和轟炸”。美軍希望通過突然的大規模轟炸,對整個伊拉克造成立即失去抵抗能力的震懾效果,並以此瓦解伊拉克軍民的抵抗意誌,從而達到在戰爭初期就實現速戰速決的目的。
“切斷蛇頭”作戰行動。這主要是通過精確轟炸,摧毀伊拉克的通信指揮係統,徹底切斷薩達姆與軍隊的聯係。3月28日,美軍向伊拉克國家通訊中心大樓投放了被稱為“掩體粉碎機”的鑽地炸彈。3月30日,巴格達郵電通訊大樓和一個通訊中心被摧毀。3月30日,美軍飛機轟炸了阿拉伯複興社會黨總部。美國還把伊拉克電視台的發射器作為打擊目標。3月26日,美軍向巴格達電視台發射了電磁脈衝炸彈,致使電視台信號中斷。
“支援地麵”作戰行動。在開戰第二天,美英聯軍就開始了地麵作戰。因此,美英空中力量將支援地麵作戰作為重要的任務。正是在空中力量的掩護、支援下,美地麵部隊才得以快速向巴格達推進。3月22日,也就是開戰之後的第3天美軍就推進到巴格達以南的納傑夫、納西裏耶一線。此後,美軍在卡爾巴拉、納傑夫、納西裏耶等地與伊軍形成了對峙局麵。在這種情況下,美空中力量迅速調整了戰略,從3月25日開始,空中打擊的重點轉向伊軍地麵部隊,特別是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同時對美英地麵部隊的作戰行動提供近距空中支援。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美地麵部隊直取巴格達國際機場,挺進到巴格達市中心廣場。
伊拉克戰爭是美國在新世紀推行所謂“先發製人”國家安全新戰略的第一場局部戰爭,也是美國謀求建立單極世界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忽視了聯合國安理會,改變了中東地區的大國政治的傳統形態,削弱了大國在中東的地位。可以說,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單邊主義將會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左右著世界政治格局。伊拉克戰爭也暴露出兩極格局終結10餘年來,國際形勢中新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多,世界並不太平。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曆史任務依然艱巨。但總的來看,這畢竟是一場局部戰爭,不可能改變國際格局的基本趨勢和發展方向。國際關係體係盡管受到伊拉克戰爭的極大衝擊,但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的總趨勢仍在曲折中發展。
從2003年3月20日美國發動“斬首行動”以來,美國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鏟除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控製伊拉克經濟與石油戰略資源、按照美國的意圖開始伊拉克的政治重建進程——大部分已經實現。然而,這場戰爭給世界政治帶來的傷害卻沒有停息。對伊拉克人民來說,戰爭的傷痛似乎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