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出嫁前給自己算一卦(1 / 3)

橘子河村,長江中下遊的一個南方村莊,80年代,村子裏生活著一群單純樸實、心地善良的人們,張厚民便是其中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因為“為人爽快,有求必應”,村裏人遇到的麻煩事,張厚民隻要能幫上忙的,都不會袖手旁觀。按照當地習俗,男滿24歲,女滿22歲,就可以托人說媒操辦婚宴。眼下,張厚民已經足足27歲了,本該早已婚配的人如今卻是孑然一身,父親張嚴浩為兒子的事是坐立不安急得團團轉,沒少給兒子在村裏村外打聽,這一年半載過去了,卻沒有得到一個靠譜的消息。

有些東西,你一心一意用盡力氣去找尋,就算筋疲力盡了它也未必會出現,可當你準備放棄時,它卻出其不意的出現在你麵前。沒過多久,秦婆帶給了張厚民一個好消息,這個好消息讓張厚民抑鬱的心情一下子變得明朗起來。秦婆,橘子河村的媒婆,早年死了男人,三十多歲靠著一張嘴皮子,撮合了不少青年男女,自然也得到了不少實惠,如今已經五十有三了,在說媒這件事上幹的風風火火。秦婆不僅擅長做媒,對於接生,在當地也是小有名氣,因為她姓秦,大家都稱呼她為秦婆。

聽秦婆說,離橘子河村不遠的赤平村,有戶人家的黃花閨女,因為是老大,底下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從小就得幫母親分擔家務,照顧弟弟妹妹,很小的時候,就比別人家的孩子懂事。長大後,越發知道生活的不易和艱辛,在操持家務上絕對是一把好手。以秦婆的觀察力和聰明勁,張厚民要是能娶到這樣的女子,兩人誌同道合一起打拚,過上幸福的生活指日可待。對這件好事,張嚴浩舉四肢讚成,巴不得早早說成這門親事。

提親總得父母出麵,也好打個照麵,混個臉熟,也不至於在大街上碰見了跟陌生人似的。與別人不同,張厚民從三歲就沒了母親,六歲時,張厚民又有了新媽,也就是他的繼母,名叫王翠雲,王翠雲身上有著繼母這一特殊身份的所有特征,對張厚民這個孩子並未給予過多的愛,給予他的,隻是家裏的農活和手邊的瑣事。張厚民是張嚴浩的第二個兒子,上頭還有個親哥哥,名叫張誠民,大哥性格誠實,為人友善,不善言語,在村裏也是個熱心腸。幸運的是,大哥已經成家,雖然生活拮據了些,但也餓不著肚子。自從有了自己的孩子後,也就是張春梅、張雲捷、張雲天三姐弟,王翠雲頓感生活壓的自己喘不過氣來,於是,就有了想快點讓張厚民娶妻成家的念頭。

80年代,雖說已不再是像古代那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戀愛成了時下的主旋律,話倒是沒錯,但是很多人都是在村子周邊忙活,狹隘的圈子決定了尋找配偶隻能遵從就近原則,媒婆的地位依舊顯得不可或缺。經秦婆牽線,兩人在私底下見過幾次麵後,彼此感覺不錯,於是,就點頭答應了。選擇了一個黃道吉日,張嚴浩、王翠雲提著一壺酒、一條煙、十斤肉和零散的薄薄的一小疊人民幣作為象征性的彩禮,帶著張厚民來到了赤平村,見了親家,說了近況和打算,半晌的功夫,一門親事就這樣定了下來。

80年代的人,“樸素”和“善良”是他們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沒有客套和敷衍,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當麵拒絕,事後心裏也沒有疙瘩,怪隻怪緣分不到而已。那個時代的人,看對眼的,雙方家庭同意的,分分鍾就能定下親來,至於彩禮什麼的,窮有窮的給法,富有富的給法,最重要的,是這個人是否吃得起苦,能不能把日子過下去。

大夥圍著一個紅方桌坐了下來,一桌在當時還勉強稱的上豐盛的菜,起初飯桌上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就是:“您吃這個,趁熱吃”,顯然剛開始的時候氣氛有一丁點兒嚴肅和緊張,畢竟親家的第一次見麵或多或少有陌生人頭次見麵的不知所措和無從談起,三杯下肚後,氣氛漸漸的活躍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