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十二生肖的排列(1 / 2)

十二生肖的產生,有著天文學的背景。按中國傳統的紀年曆法,是“幹支紀年法”。“幹”是“天幹”,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組成,稱為“十幹”;“支”是“地支”,由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字組成,稱為“十二地支”。將天幹和地支順序搭配,可以記年、月、日、時。十二生肖是古代術數家用十二個動物配十二地支的紀年方法,排列順序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後人以一個人生於某年就肖某種動物,如子年生肖鼠,卯年生肖兔,等等,這就是所謂的“十二生肖”。十二地支為何與這十二種動物相配並按如此順序排列,一種說法認為是根據動物每天的活動時間確定的,一種說法認為十二生肖起源於圖騰。十二生肖源於何時,長期以來沒有定論。據考古出土資料《日書》可知,秦代已大體將十二地支與十二獸相聯係(盡管當時的十二獸與後來的十二獸有所不同);西漢劉安的《淮南子》中已有關於十二生肖的記載;東漢王充的《論衡》也有關於十二生肖的文字記載;在《周書》卷十一《晉蕩公護傳》中,對生肖屬相已有詳細記載,如“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因此,十二生肖的說法最遲在西漢時就應當出現了。

古人認為,一個人的生肖屬相對人的婚姻、喪祭、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等等都有影響,如屬相的相生相克對婚姻的影響,屬相相克的男女不能成婚,要屬相相合者才能成婚。對於這種“十二生肖相勝”的理論,近兩千年前的東漢哲學家王充就在其《論衡·物勢》篇中進行了有力地批駁,認為夫物之相勝,或以筋力,或以氣勢,或以巧便。小有氣勢,口足有便,則能以小而製大;大無骨(編者注:“骨”可能應為“筋”)力,角翼不勁,則以大而服小。

十二屬相不僅中國有,像朝鮮、日本、越南、印度都有,隻是有些動物名稱和中國的不一樣。

取經第一人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法師西行印度,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取經回國,為弘揚中國的佛教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此而名揚華夏。玄奘其人其事,由於《西遊記》的廣泛流傳而家喻戶曉,許多人誤把玄奘當做去印度取經的第一人。其實,早於玄奘法師228年前,東晉玄奘西行取經高僧法顯大師就為尋求佛教戒律而西遊印度,法顯大師應是中國曆史上有明確文字記載的赴印度取經第一人。

法顯(334~420年)俗姓龔,是平陽武陽(今山西襄垣)人。法顯家中本有兄弟四人,但三個哥哥都在童年夭亡,父母擔心他也會夭折,便在他3歲時送他進佛寺度為沙彌,20歲時受大戒。史稱他“誌行明敏,儀軌整肅”,是晉代高僧。法顯還是一位大旅行家、翻譯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和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65歲高齡的法顯慨歎佛教傳入中土後佛法戒律殘缺,於是“欲令戒律流通漢地”,矢誌西求法,遂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4人從長安出發,沿絲綢之路北線親往天竺(今印度)取經求律,瞻仰佛跡。次年,他們到達張掖(今甘肅張掖),遇到了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5人,組成了10人的“巡禮團”,後來,又增加了一個慧達,總共11個人。“巡禮團”西進至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資助,西出陽關渡“沙河”(即白龍堆大沙漠)。穿過茫茫戈壁,法顯一行又經停鄯善、於闐等西域小國西行,翻越蔥嶺,於402年進入北天竺,後遍曆西、中、東天竺,巡禮佛教故跡。

玄奘西行求法路線圖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法顯走到了佛教極其興盛的達摩竭提國巴連弗邑。他在這裏學習梵書梵語,抄寫經律,收集了《摩訶僧祗律》、《薩婆多哥鈔》、《雜阿毗曇心律》、《方等般泥洹經》、《摩訶僧祗阿毗曇》等多部佛教經典。法顯一行在巴連弗邑一共住了3年,道整十分仰慕此間佛門有沙門法則和眾僧威儀,追歎故鄉僧律殘缺,發誓留住這裏不回國了,而法顯卻一心想著要將戒律傳回祖國,便一個人繼續旅行。他周遊了南天竺和東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國(印度泰姆魯克)寫經畫(佛)像,住了兩年。東晉義熙五年(409年),法顯離開多摩梨,搭乘商船,縱渡孟加拉灣,去到了獅子國(今斯裏蘭卡)。他在獅子國住在王城的無畏山精舍,求得了《彌沙塞律》、《長阿含》、《雜阿含》以及《雜藏》等四部經典。至此,法顯身入異域已經12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