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浴血獅堖山(1 / 3)

“最少要堅持6~8天”

中央縱隊擔負著總預備隊和攻占並堅守獅堖山的任務。

從地圖上看,阻止陽泉、平定之敵西援的最有利的地形是獅堖山。從石家莊往西一直到陽泉,地形較為平緩,偶有高山。一過陽泉,則山勢連綿,陡峭險峻,正太鐵路從這裏開始進入山區。獅堖山則是進入山區的“咽喉”。

總部之所以把破擊重點選在獅堖山以西,也是充分考慮到在破路過程中,應避開敵之重兵,選擇敵人防守薄弱的地段開刀。在這個地區,不易屯兵,敵據點較少,便於我大規模破路。

獅堖山位於陽泉西南4公裏處,山不是很高,正太路從陽泉蜿蜒西行後又從獅堖山腳下經過。

劉伯承、鄧小平在戰前反複向陳、陳、謝交代:戰役成果看破路多少而定,而破路多少又取決於是否能夠有效地阻止日軍增援。“最少要堅持6~8天”。

陽泉原有駐守日軍第4獨立混成旅團旅團部和第15大隊的大隊部,8月19日由太原開來中島山炮中隊150人附山炮2門。至此,陽泉守敵有日軍約300人,偽警察、偽保安隊200多人。

20日,中央縱隊的14團即一舉攻占了獅堖山陣地。

奇襲相當成功。誰先搶占獅堖山誰就占有了主動權。

奇襲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陳旅大部隊前移100公裏而敵人毫無知覺。

毫無知覺似有些誇張。因為日軍華北方麵軍參謀長向陸軍次官的報告中描述了“襲擊前的一般征兆”。

“共軍向地盤以外移動共軍移動和集結其兵力,揚言是要與中央軍一戰,巧妙地轉移、引誘、欺騙日軍的注意力,從而大規模地集結兵力。”這裏麵還有一個故事。

朱德從王家峪到洛陽與衛立煌談判臨行前,彭德懷交給隨朱德一起出發的作戰科參謀潘開文一封信,囑咐他“過鐵路時,將信扔在鐵路旁”。

潘開文迷惑不解地望著彭德懷。彭德懷接著說道:“我們要讓鬼子知道,八路軍和中央軍又要互相‘磨擦’了。”潘開文恍然大悟,彭總原來搞的是“聲東擊西”。

也許是這封信起了作用。

激戰獅堖山

據日《華北治安戰》記載:“第4獨立混成旅團司令部所在地陽泉,在盂蘭盆會期間,發現很多平時不曾見過的健壯男子前來遊逛,市場上賣東西的人有半數改換了新人。事後查明從8月前後經常出入陽泉車站的一個男子,據說是共軍某部的參謀長。”這是日軍事後知道的情況,先機己被八路軍搶到。

14團搶占了獅堖山後,在敵尚未知曉的情況下,派出預備隊主動地打擊敵人。

這種方法對於遲滯敵人是有作用的。在八路軍的槍聲和喊殺聲中,日軍極度恐慌一時無法判斷八路軍有多少人馬,不敢貿然出擊。這對於陳錫聯來講則多少可以爭取一些時間,在這種時候,時間是要用生命來衡量的。

但片山也不是無能之輩,否則他就和中將銜無緣了。日軍中旅團長的軍銜一般都是少將,隻有個別旅團長的軍銜是中將。21日上午10點,片山迅速組織日軍60餘人向獅堖山發起反撲。

堅守獅堖山的14團5、6連依托工事,沉著應戰。陳錫聯指示14團領導:

這是我們和片山的第一次較量,一定要讓他知道我們的厲害。將敵人放近了打,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要將片山打疼,使他不敢輕易出來。

按照陳錫聯的指示,14團5、6連的指戰員將敵人放到已經可以看到日軍猙獰的麵孔時,才將各種火器噴出的一條條火龍射向日軍,打得日軍驚惶失措,亂作一團。

日軍不敢後撤,因為後邊有片山旅團長親自督戰。陽泉東西一線是第4獨立混成旅團防守的主要地段,現在八路軍扼守住獅堖山,第4獨立混成旅團的大部防區就失去控製了。片山深感責任重大。

眼看著戰鬥已經持續了兩個小時,攻擊的日軍又被八路軍的一個反衝擊給趕了下來,片山感到這股共軍絕不是普通的遊擊隊,而是八路軍的正規部隊。於是決定趕緊收兵,從長計議。

下午3點,片山又調集150親人,從右側經西峪掌村向獅堖山迂回進攻。

同一時刻,385旅旅長陳錫聯與政治部主任盧仁燦及若幹作戰參謀正在這一帶察看地形。發現敵人從右側迂回攻擊後,陳錫聯急令769團1、3營投入戰鬥。陳錫聯迅速部署769團3營從正麵反擊,令該團1營和14團3營兩個連分別從左、右翼予以側擊,使該敵處於三麵夾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