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平原地的‘人山’”
如果說八路軍配合國民黨作戰是邁出了出師抗日的第一步的話,那麼,八路軍在華北正麵戰場的作戰結束後獨立堅持山地遊擊戰爭就應是邁出的第二步,而這第三步就應是在山地遊擊戰之後展開的平原遊擊戰。
第三步雖然從作戰形式上同第二步沒有什麼大的差別,但由於遊擊戰爭所依托的地理環境發生了變化,也就使這兩步有了不同的意義。
在山地打遊擊,是八路軍的“拿手好戲”。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已經同蔣介石在山地打了十年,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一整套帶有山地遊擊色彩的作戰原則。
所以,山地遊擊戰對由紅軍轉變而來的八路軍並不陌生。但在平原打遊擊,卻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
不難看出,如果說八路軍在敵後是一把刺向日軍的利劍的話,那這時劍尖又向敵人的心髒靠近了一點。
這一劍是在華北日軍正虛弱的時候捅過去的。
1937年底至1938年3月,日華北方麵軍曾多次提出攻占徐州以連接華北、華中占領區的建議。但日軍大本營始終認為時機尚未成熟,台兒莊戰鬥後,日軍大本營判斷台兒莊戰鬥意味著蔣介石已將主力集中到徐州附近準備決戰,進而認為,趁此時機攻占徐州,定會給中國軍隊以致命打擊,同時可為攻占南京作準備。
為此,毛澤東於4月21日以“毛洛胡”——毛澤東、洛甫(張聞天)、胡服(劉少奇)的名義給朱德、彭德懷等發了一封電報,對平原遊擊戰爭作了進一步的指示:
(一)根據抗戰以來的經驗,在日前全國堅持抗戰與正當深入群眾工作兩個條件之下,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廣泛地發展抗日遊擊戰爭,堅持平原地區的遊擊戰,也是可能的。
(二)黨與八路軍部隊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應堅決采取廣泛發展遊擊戰爭的方針,盡量發動最廣大的群眾走上公開的武裝鬥爭。秘密的抗日鬥爭,隻有在敵人統治的城市與鐵道附近,才成為主要形式。
(三)根據上述的方針,應即在河北、山東劃分若幹遊擊分區,並在軍區成立遊擊司令部,有計劃的有係統的去平原發展遊擊戰爭,並廣泛的組織不脫離生產的自衛軍。
要加以說明的是,在電報的拍發對象中,不僅有朱德、彭德懷的名字,還有陳再道、宋任窮,這是他們第一次作為直接的收報人。因為平原地區開展遊擊戰爭的最原始的經驗是由他們提供的。
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具有戰役意義的“東進縱隊”也同時轉變為具有戰略意義的“路東縱隊”。
為貫徹軍委的方針,八路軍總部命令129師迅速分兵,向冀南、豫北平原及各鐵路沿線,實施戰略展開。為加強主力,129師成立了新的385旅。
由陳錫聯任旅長,謝富治任政治委員,汪乃貴任副旅長,下轄第769團、獨立團和汪乃貴支隊。4月下旬,129師在遼縣召開會議,確定了具體行動部署:
全師主力編為左右兩路縱隊,左縱隊為“路東縱隊”(路東:意即平漢路以東),以129師769團、115師689團及曾國華支隊組成,由129師副師長徐向前率領,向冀南挺進;右縱隊為“路西縱隊”,以386旅主力組成,由陳賡率領,向邢台一帶展開,配合路東縱隊的行動。
從這一部署中可以看出,這次分兵,以發展冀南平原遊擊戰爭為重點,直接威脅平漢、津浦兩大鐵路幹線,並可形成東接魯西北、南進豫北的有利態勢,因而,這一行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29師在冀南開展遊擊戰爭經曆了幾個階段:1937年10月,冀南地方黨派了幾個同誌來129師師部,說國民黨軍隊都跑了,要求129師派武裝力量去收拾殘局。劉伯承和徐向前商量了一下,認為129師雖然暫時也抽不出力量,但還是要先派幾個人去看一看。於是令張賢約同誌帶了幾名幹部,名義上叫先遣支隊,進入冀南西部的沙河、邢台一帶,了解情況,配合地方黨發動群眾。11月,為擴大晉冀豫根據地,更大規模地發展敵後遊擊戰爭,師部正式製定了“路東計劃”,又派出了30多名營連幹部,組成挺進支隊,進入冀南平漢路以東的任縣、隆平等地活動。遊擊活動蓬勃開展起來後,12月中旬,陳再道又率東進縱隊趕到了冀南,進一步加強冀南的力量。到了1938年3月,又派出了宋任窮率領的騎兵團前往冀南,進一步鞏固和擴展以南宮為中心的冀南根據地。
冀南的活動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重視,他曾在1938年3月25日的一封電報中表示過他對平原遊擊戰的關注。電報中寫道:“鐵路以東冀魯豫地區工作十分重要,我們所得該處情況甚少。陳宋活動情形如何,望經常詳細電告。”毛澤東正是從冀南、山東等地得到的開展平原遊擊戰爭的報告,使他下定決心,要在河北、山東兩地大力開展平原遊擊戰爭,從而將遊擊戰爭引入了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