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世界中古卷(8)(2 / 3)

就在這種情勢下,以改新為己任的中大兄皇子登上曆史舞台。中大兄皇子是舒明天皇的兒子,年輕有為,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積極攝取隋唐文化。蘇我氏大臣作為氏族豪強勢力的代表,獨攬朝政,是改新派建立天皇製中央集權國家的主要障礙。中大兄皇子認識到,要改造日本,不除掉蘇我氏是不可能實現的。經過周密安排,645年6月12日,中大兄利用蘇我入鹿出席朝廷接見朝鮮使節的機會,發動政變,一舉消滅蘇我氏家族勢力,奪取中央政權。14日孝德天皇即位,建年號“大化”,立中大兄為皇太子兼攝政,任命遣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為右大臣。新政以“帝道唯一”為宗旨,建立天皇製中央集國家。次年元旦,天皇頒布詔書,開始國製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有4個方麵:廢除皇室和貴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收歸國家,是為公地公民。對大夫以上高官貴族賜予食封。改革統治機構,建立京師和地方行政機構,設置關塞、防人及騷站,各置職官。造戶籍、計賬,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長30步、廣20步為段,10段為町。改革租稅製度,施行租庸調新稅法。

這些綱領的實施經過了一個長期尖銳複雜的鬥爭過程。一些保守氏族貴族不甘心喪失傳統特權,竭力阻止和破壞改新。672年(壬申)6月,改新派的大海人皇子舉兵反抗,消滅了保守氏族貴族大友朝廷。這次暴亂史稱“壬申之亂”。“壬申之亂”是改新派和保守派最後一次決戰,反映了改新是時代的要求。為了擴大新政權的社會基礎,天武天皇減輕農民負擔,發展農民生產。於701年修成《大寶律令》,標誌著大化改新的完成。

大化改新,建立了“天皇中心主義”的政治體製。改新派執政後,自上而下,變法革新,改變了政權性質,完善了日本的統治製度,從而為新國家奠定了發展方向,使日本走上封建社會發展的道路。

趣味鏈接 傑出的留學生——阿倍仲麻呂

阿倍仲麻呂(698-770),日本著名遣唐留學生,是中日兩國友好和文化交流傑出的使者。仕唐期間,被任命為左春坊司經局校書,職掌校理刊正經史子集四庫之圖書,輔佐太子李瑛研習學問。結交了許多著名詩人,如李白、王維等。回國後,他創辦學館,宣傳唐朝典章製度,協助中大兄皇子製定了改新方案的藍圖。他為增進中日友好、提高該國國際地位,促進中日文化交流而辛勤獻身。為了紀念這位遣唐留學生,1978年,西安市在著名的唐興慶宮遺址內建了一座紀念碑供後人瞻仰和緬懷。碑正麵刻有“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八字,兩側分別是李白為阿倍仲麻呂寫的《哭晁卿衡》詩和阿倍仲麻呂回贈李白的《望鄉》詩,具有深邃的中日文化內涵。

武士道精神——永不磨滅的日本民族意識

“武士”一詞,在721年元正天皇的一份詔書中首見。平安時代,最初的武士道被稱為粗鄙的“武者之習”,嫌倉時代興盛發展起來。尤其在江戶時代,武士道在吸收了程朱理學之後,才發展成為精致的“武士道”。

武士道,吸收儒教、佛教和神道教的精髓,從儒學中得到了五倫的精神內涵;從佛教的禪宗得到了虛靜、不畏獻身的精神內涵;從神道教中,武士道得到了忠君愛國、尊先敬祖的精神內涵。傳統的武士道精神——武勇、禮誠、仁愛、忠義……有了這種精神,才能做出美的行為。武士看透死亡,毫無保留地為君王舍命獻身。講究君臣之義,有“君臣義合”的人倫觀念;重視君臣戒律,“盡忠”是絕對的價值體現。武士對死亡徹底覺悟,他的一言一行,與眾不同。尊重禮儀,不隻是封建社會階層秩序的遵從,更進一步說是“禮儀端正”,才是武士強人一等的表現。

在日本以櫻花比喻武士。武士愛櫻花。因為櫻花從開放到凋謝的整個過程,就像武士出生入死的人生一樣,或犧牲消失,或無爭退隱。生命非常短暫,輝煌隻是一時,卻很悲壯。落花時節,落英繽紛,更容易激發武士那種壯烈、犧牲的美感,那種奉獻、歸隱的美感,更激發武士的犧牲豪情。作為一個“無畏”的武士必須隨時為主君獻身,選擇剖腹自殺就是追求這種“犧牲之美”。生命不在於長久,而在於是否光亮。現在,櫻花不僅是“武士之花”,並且成為日本的“國花”。

到了近代,武士道精神成為了全民的“道德準則”,二戰期間曾一度轉化為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至此,武士道精神在每個日本人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