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神秘運古起源考古大搜集(1)(2 / 3)

雖然始祖鳥的翅膀已具規模,但仍然無法長空搏擊,隻能在一定的高度上做短距離飛行,僅僅比現在的家禽稍微好些。而且,它的長尾巴也不利於起落和轉向,使得始祖鳥的空中姿態不是太好。這也不能過分強求,畢竟它是初露羽翼。當它疲倦的時候,就停在樹枝上稍事休息。原來,始祖鳥已長了四個腳趾,而且拇指和其他三趾對生,雖說看起來像瞎子帶眼鏡——多餘的圈圈,但並非一無是處。因為它的翅膀還很稚嫩,某些時候還不得不借助這三個爪。當始祖鳥正站在樹枝上高瞻遠矚時,或許是站累了,或許是因心遊萬仞而恍然迷糊之故,不幸滑下來,它在降落過程中使勁拍著翅膀以減慢速度,並瞅準近旁的樹枝,翅膀上的三個爪/頃勢抓住那救命的枝幹,讓身體懸掛在空中,過了一會兒,驚魂甫定,真是有驚無險。這個場麵讓其他動物大開眼界。

諸多跡象表明,始祖鳥是由爬行類向鳥類轉化的中間環節,對它的研究,是摸清生物進化過程中一些細節問題的關鍵。始祖鳥像接力運動員,一手接過前輩的棒,完成自己的使命後,又把它交給後代,使生命不斷更新、前進。這其中任何一個種類都不能有所懈怠,否則,時間的長河將無情地衝走一切。人類出現的時間就要大打折扣,那樣的話,很可能如今紐約櫛比鱗次的摩天大樓都還是原始森林,都市中潮來潮往的人流就要回複成猿猴的集會。這是不可想像的事。所以,我們還得感謝那些在前進的路上不斷努力,前仆後繼,為進化付出巨大代價的古生物們。

始祖鳥生活在距今15000萬年前的晚侏羅紀,它實在是很老。江山代有才俊出,在祖先的感召下,後起之輩更加茁壯成長,令自然界的“同仁”們刮目相看。白堊紀的鳥比起始祖鳥來更趨於現代化。除了還保留有少量的牙齒外,相貌和形態已十分接近現代的鳥類。翅膀上的“曆史遺跡”(殘留的爪)已消失了,尾巴也不再拖拖拉拉。更重要的是,通過鍛煉,用以飛翔的胸肌發達了,它們可以昂首挺胸地向世界宣稱:它們已完全擺脫了爬行動物的影響,展翅向更高目標衝刺。

遺憾的是,我們將要在下麵介紹的,並不是翱翔於藍天的飛鳥。有人禁不住會問:既然白堊紀鳥的翅膀已發育得很完備了,那麼,出現善於飛行的鳥才是順理成章的事。為什麼事與願違呢?我們研究古代生物最重要的依據是化石,沒有化石便不能妄加評論。由於飛鳥是在空中活動,死後落到地麵或水裏,很容易被細菌腐蝕,被其他動物吞食,所以,飛鳥變成化石的機會微乎其微。始祖鳥化石的發現是空前絕後的,但是,它還稱不上真正的飛鳥。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不能一睹白堊紀飛鳥的芳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飛鳥才是白堊紀鳥類實至名歸的代表。話說回來,見識——下白堊紀的其他成員,也算沒有枉費心機。

黃昏鳥(複原圖)

白堊紀的鳥類在生活上仍一如繼往,保持著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習性:傍水而棲,魚蝦為食。時間長了,一些鳥幹脆完全以水為伴,變成了水鳥。黃昏鳥便是其中的代表。這是一種體形較大的鳥類,前後身長1~2米,對於飛行來說,有些大廠。實際上,黃昏鳥根本不會飛,甚至連像翼龍那樣滑翔都不可能,因為它的翅膀已經退化殆盡。正當鳥類的翅膀方興為艾之日寸,這種鳥卻提前退出天空,不能不說是各有各的選擇。黃昏鳥生活在水域,因此生理結構也相應做了調整,它的腳上長了蹼,跟鴨子的一樣,這是擅長遊泳的證明;它的嘴寬闊扁平。嘴卑的牙齒是對付魚蝦的工具。黃昏鳥整個都很像鴨子。如果有一隻黃昏鳥搖擺著肥大的軀體,出現在公園裏時,興許人們會以為是最新研製成功的鴨子的改良品種。不能在天空飛翔,對會飛的鳥來說是很殘忍的事,但不會飛的鳥卻不以為然。俗話說:馬有馬路,車有車道。黃昏鳥在水中的絕活也是其他鳥類所自愧不如的。它不僅是遊泳好手,更是潛水能將。不飛鳥的骨骼到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海洋深處去,這是飛鳥做夢都想不到的。而黃昏鳥卻習慣於到此一遊,體會大海深處的無窮樂趣,這是作為水鳥的它引以為自豪的。雖然它們脫離了鳥類發展的大方向,但是,適應就是生存。水鳥能一直延續至今,誰又能否認它的存在呢。而且,黃昏鳥具有很頑強的生命力,它敢於接受嚴寒氣候的挑戰,到北緯69°的地區去生活。1967年,科學家在這一地區的加拿大安德森河找到一隻黃昏鳥的化石,這也是頗值得讚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