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與中共有聯係、思想進步的胡景鐸表示:“不吃國民黨的飯了,跟共產黨走,堅決起義,把部隊拉到解放區”。並要求西北局盡快派人協助做起義的準備工作。習仲勳聽取師源彙報後,立即和綏德地委共同研究了起義的準備工作。至6月底,西北局先後派30多人到胡部工作,並向其提供槍支、彈藥和活動經費。進入胡部工作的地下黨員,根據分工,下到各個連隊,有的當士兵,有的當班、排長,從不同側麵,向士兵和連、排軍官做工作,聯絡起義人員,培養起義骨幹,掌握部隊動態。為爾後胡部起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和晉綏軍區針對閻錫山軍隊中一部分軍官做生意的特點,派敵軍工作人員與其合夥做生意,使相互關係“由淺而深”,使其政治傾向“由漸變而突變”。國軍工作部還廣泛動員群眾,開展“歌謠運動”,揭露閻錫山反動統治的黑暗,宣傳解放區的民主自由、人民軍隊的寬大政策等。這種歌謠短小生動,唱起來很適合群眾的口味。如揭露閻軍黑暗,名為《苦難當》的民謠寫道:“當了閻軍遭了殃,挨打受氣苦難當,半年發了一次餉,四盒紙煙花個光。”揭露閻錫山“兵農合一”暴政的歌謠是:“兵農合一好?!滿地長青草,男的當了兵,土地充了公,女人跟了人,全家落了空。”宣傳人民軍隊寬大政策的歌謠是:“八路軍政策真寬大,不打不罵更不殺,隻要你把槍放下,送你回家還把路費發。”
過年時節鼓動閻軍開小差的“歌謠”是:“家鄉鑼鼓響叮當,戰場上炮火連天響,敲鑼打鼓為什麼?慶賀新年樂洋洋。炮火連天為什麼?閻錫山發動打內戰。私心話,對你講,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不要為老閻把命喪。有錢回家過新年,全家大小喜洋洋。”這些歌謠,有的印成傳單或賀年片,通過各種途徑送到國民黨軍中去,有的則口頭傳播,大人教給小孩,幹部傳給群眾,群眾傳給閻軍家屬,閻軍家屬傳給閻軍,很快就在閻軍中傳播開來。由於它符合實際,生動活潑,短小精悍,易於記憶,所以,對瓦解敵軍鬥誌起了很大作用。
此外,組織開展“耳語運動”,即動員居住在閻軍駐地附近的人民群眾利用各種機會,向閻軍士兵宣傳八路軍的寬大政策,爭取閻軍成群的開小差回家或者攜槍投誠。這一運動首先由太原分區發起,該分區為了更好地開展敵軍工作,向縣幹部、區幹部、村幹部及各村群眾以及閻軍的家屬、親屬等,布置了“耳語運動”。
如1946年初,一位有經驗的老太太被布置到太原縣(現晉源)城鄰近的某鎮上,開設餅子鋪,利用頑軍士兵到鋪子吃飯的機會,策動閻軍士兵開小差回家或到解放區參加八路軍,僅半年時間,該鎮閻軍1個營即被瓦解。這一運動,方法對,效果佳,1946年4月1日,中共晉綏分局向全區推廣了這一成功經驗。
中共中央晉冀魯豫局、晉冀魯豫軍區的敵軍工作部門根據上黨、邯鄲兩次戰役中俘獲大批國民黨軍官兵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教育、改造、釋放俘虜的經驗,成立了俘虜軍官教導團;並在俘虜中開展“訴苦運動”,使教育改造俘虜方式,由“集中整訓”,“單一說教”,發展成為“以俘教俘”的新的群眾性改造方式。國民黨軍隊的廣大士兵是被抓來的,出身貧苦,都有一肚子的辛酸淚,都有悲慘的曆史,控拆運動為這些士兵提供了訴苦道苦的好場所好機會。這種以國民黨軍士兵自己悲慘的曆史教育自己的訴苦運動,被毛澤東稱為:“教育俘虜兵的好形式。”在教育、改造的基礎上,將其有組織有計劃的釋放回國民黨軍隊之中,做國民黨軍瓦解工作。1946年2月,晉冀魯豫軍區釋放了邯鄲戰役中俘虜的國民黨軍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馬法五及第40軍副軍長劉世榮等5名高級將領;隨後又釋放了上黨戰役俘虜的國民黨軍官兵1500餘人。這一舉動不僅戳穿了蔣介石製造的八路軍、新四軍“見俘虜就殺”的謊言,並且通過他們的宣傳,促使國民黨軍內部分化。原國民黨西北軍將領乜庭賓經教育爭取後被釋放回郝鵬舉部,即廣為宣傳人民軍隊的好處,並經過他,華東局敵工部又派人打入郝部,爭取了郝部5個師長中的3個,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郝部的地下支部,展開了對郝部的爭取工作,並最後爭取了郝鵬舉起義。
中共中央華東局、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根據地處解放區前哨的特點,號召全區軍民深入開展瓦解敵軍工作,促使新的“高樹勳連續出現”,要求“各級黨委(區、地、縣三級),各部隊(師、旅、團)應當拿出一切力量,做到不放鬆一個可用的幹部,一個可開展的關係,去全麵的向周圍頑偽開展工作”。從此,一個群眾性的瓦解敵軍工作運動在全區普遍開展起來。首先,對已被包圍的敵軍據點,加強火線瓦解攻勢。其次,恢複抗戰時期的“敵後武工隊”組織,每隊由30—50人(也有60—100人)組成,在各級敵軍工作機構的領導下,到國民黨軍駐地周圍開展宣傳攻勢。其三,釋放俘虜,將有作用的俘虜,不論官兵一律放回作瓦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