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兩百字,字字冒著火星。
於是,兩幅色彩完全不同、極不和諧的畫麵,同時出現在世人眼前——台上,鑼鼓喧天,和談之劇,剛剛落下帷幕;台下,槍炮齊鳴,兩軍對壘,打得難解難分。
五、上黨役的意義和作戰基本經驗
上黨戰役是重慶談判期間,晉冀魯豫軍區反擊國民黨軍進攻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這次戰役打擊了蔣介石的內戰氣焰,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在重慶談判中的地位。對爭取和平、民主的鬥爭起了要作用。
上黨戰役是重慶談判期間,晉冀魯豫軍區反擊國民黨軍進攻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這次戰役打擊了蔣介石的內戰氣焰,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在重慶談判中的地位。對爭取和平、民主的鬥爭起了要作用。1945年10月17日,即上黨戰役勝利結束後第5天,毛澤東在延安幹部會上作了《關於重慶談判》的報告,對上黨戰役的勝利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國民黨一方麵同我們談判,另一方麵又在積極進攻解放區。我們的方針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這一回,我們‘對’了,‘爭’了,而且‘對’得很好,‘爭’得很好。”“事情就是這樣,他來進攻,我們把他消滅了,他就舒服了。消滅一點,舒服一點;消滅得多,舒服得多;徹底消滅,徹底舒服。……人家打來了,我們就打,打是為了爭取和平。不給敢於進攻解放區的反動派很大的打擊,和平是不會來的”。
在上黨戰役中,重創了閻錫山的實力,極大地鼓舞了解放區軍民戰勝國民黨軍的信心。閻錫山數年來在晉西培植起來的所謂“精銳”部隊,在這次戰役中,被殲3萬餘人,約“占其總兵力三十五個師九萬人的三分之一”。有人譏刺閻錫山:“上黨一戰,實力損失一半。”上黨戰役後,閻軍不敢再犯晉東南,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後方得到進一步鞏固,使軍區主力能集中兵力對付沿平漢路北犯的國民黨軍。
上黨戰役的勝利,大量補充了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的裝備與兵員,提高了部隊的作戰能力。上黨戰役後,軍區進一步補充與整編了野戰兵團,編成了第1、第2、第3、第4縱隊,並以上黨戰役繳獲之火炮組建了炮兵部隊,使全區部隊向正規兵團的方向邁進一大步,從而加速了由遊擊戰向運動戰的戰略轉變。
上黨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過渡階段打的第一個殲滅戰。在戰役中,人民軍隊以劣勢裝備對優勢裝備,經30餘天苦戰,將閻錫山進攻上黨各部殲滅。基本經驗是:首先,在全區軍民中進行了深入的動員,使廣大軍民深刻領會中共中央和平、民主、團結的方針和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所持的基本立場,牢固樹立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革命精神,堅持以軍事鬥爭配合談判鬥爭,以自衛戰爭打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這樣,就激發了廣大軍民的積極性,形成了真正的人民戰爭。其次,堅決貫徹毛澤東打運動戰、打殲滅戰的思想,通過巧妙的機動兵力,充分發揮地方部隊和民兵的作用,確保主要作戰方向的兵力優勢,並利用奪城打援、圍城打援、迫敵突圍等手段,爭取殲敵於運動中。第三,邊打邊建,邊打邊練,邊打邊補,以戰教戰,使人民軍隊越打越強。第四,“黨政軍民一致協同,縣書、專員、縣長均親臨前線,組織後方工作”,使參戰部隊的給養得到保障,傷員救護及時,軍需運輸迅速,這是取得上黨戰役勝利的重要原因。
國民黨在其“國防部”編纂的《戡亂戰史》中,在總結“上黨作戰”中記述:“上黨為晉冀邊之鎖鑰”,“戰略之價值甚大”,閻錫山部沒能把上黨搶到手,“即予匪回竄平漢之機,使華北、華中陷於分離,國軍之北上受降,大受阻撓;而黃河以北晉、冀、豫地區之匪,自此連成一片,獲得兵力運用之自由,使我豫東、魯西時受威脅,晉南、豫北無法開展,影響爾後作戰,實至深钜。”
在檢討上黨作戰失敗的原因時說:“是役我軍之失敗,實因匪眾絕對優勢,兵力徹底集中,組織嚴密,情報靈活,地形熟悉,慣於設伏,故能遂行其各個擊破之企圖。反之,我軍情報不靈,協同欠佳,尤以史軍兵力部署過於分散,而對控製部隊又未能靈活運用,以致外圍據點遭受匪軍攻擊,即無法出擊或增援,處處形成孤軍應戰,被敵各個擊破。赴援部隊之行軍,對搜索警戒過於疏忽,於山地作戰之要領,亦未能把握,故中途遭匪襲擊,部隊猶多在集結狀態中,倉促應戰,無法發揮戰力,以致陷於挫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