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949年春的形勢和人民解放軍的任務(1)(1 / 3)

從國民黨統治集團發動全麵內戰的1946年6月底至1949年2月,經過2年又8個月的作戰,國民黨軍損失的兵力總計達495萬人。雖經不斷補充,其總兵力仍由內戰爆發時的430萬人下降到264萬餘人。其中,陸軍正規軍雖有71個軍227個師的番號,但隻有115萬餘人,非正規軍17.5萬餘人,特種兵13.5萬餘人,後方勤務部隊、機關、學校45萬餘人;空軍10萬餘人;海軍3餘萬人。上述部隊中,能用於作戰的陸軍部隊共146萬餘人,且分布在從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和漫長的戰線上,已無法在戰略上組成有效的防禦。

一、1949年春的形勢

A.國民黨統治區的軍事、政治、經濟形勢

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及人民解放軍在戰略決戰階段進行的其他戰役,國民黨軍的精銳主力已基本被消滅,從而從根本上動搖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隨著軍事上的失敗,國民黨統治集團在政治、經濟等方麵也已瀕臨絕境。

(一)軍事形勢

從國民黨統治集團發動全麵內戰的1946年6月底至1949年2月,經過2年又8個月的作戰,國民黨軍損失的兵力總計達495萬人。雖經不斷補充,其總兵力仍由內戰爆發時的430萬人下降到264萬餘人。其中,陸軍正規軍雖有71個軍227個師的番號,但隻有115萬餘人,非正規軍17.5萬餘人,特種兵13.5萬餘人,後方勤務部隊、機關、學校45萬餘人;空軍10萬餘人;海軍3餘萬人。上述部隊中,能用於作戰的陸軍部隊共146萬餘人,且分布在從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和漫長的戰線上,已無法在戰略上組成有效的防禦。

在146萬餘陸軍作戰部隊中,位於長江下遊蘇南、皖南、上海、杭州地區歸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指揮的共38.5萬餘人,其中正規軍19個軍60個師32.8萬餘人,非正規軍2.3萬餘人,特種兵3.2萬餘人;位於福建地區歸福州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指揮的共1萬餘人,其中正規軍2個師8000餘人,非正規軍2000餘人;位於台灣省歸台灣警備總司令陳誠指揮的共2.3萬餘人,其中正規軍2個師1.2萬餘人,非正規軍3000人,特種兵8000餘人;位於長江中遊武漢、宜昌地區歸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指揮的共24萬餘人,其中正規軍12個軍37個師約20.8萬餘人,非正規軍1.1萬餘人,特種兵2.1萬餘人;位於湖南、江西地區歸長沙綏靖公署主任程潛指揮的共3.9萬餘人,其中正規軍3個軍9個師3.3萬餘人,非正規軍4000人,特種兵2000人;位於廣東省歸廣州綏靖公署主任餘漢謀指揮的有6.5萬餘人,其中正規軍2個軍8個師4.6萬餘人,非正規軍1.7萬餘人,特種兵8000餘人;位於廣西省歸桂林綏靖公署主任李品仙指揮的有1.7萬餘人,其中正規軍3個師1.2萬人,非正規軍5000餘人;位於四川、西康、貴州、雲南地區歸重慶綏靖公署主任張群指揮的有10.5萬餘人,其中正規軍6個軍16個師8.6萬餘人,非正規軍1.1萬人,特種兵8000餘人;位於陝西關中及陝南地區歸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指揮的有19.9萬人,其中正規軍13個軍33個師16.3萬人,非正規軍1.2萬餘人,特種兵2.4萬餘人;位於青海、寧夏、甘肅地區歸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馬步芳、馬鴻逵指揮的有9.3萬餘人,其中正規軍3個軍12個師8萬餘人,非正規軍1.2萬餘人,特種兵1000餘人;位於新疆地區歸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嶽指揮的有8.1萬餘人,其中正規軍3個整編師16個旅6萬餘人,非正規軍1.2萬餘人,特種兵9000餘人;位於太原地區歸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指揮的有7.1萬餘人,其中正規軍6個軍14個師4.2萬餘人,非正規軍2.2萬餘人,特種兵7000餘人;位於綏遠西部及陝西榆林地區歸西北軍政長官公署綏遠指揮所主任董其武指揮的有5.6萬餘人,其中正規軍1個軍7個師3萬餘人,非正規軍2.3萬餘人,特種兵3000餘人;位於河南新鄉、安陽地區歸第12綏靖區司令官李振清指揮的有2.5萬餘人,其中正規軍1個軍1個師7000餘人,非正規軍1.5萬餘人,特種兵3000餘人;位於山東青島地區歸第11綏靖區司令官劉安琪指揮的有5.3萬餘人,其中正規軍2個軍7個師3.5萬餘人,非正規軍3000人,特種兵1.5萬餘人。

國民黨軍不但數量急劇減少,素質也日益下降。在上述陸軍作戰部隊中,除白崇禧、胡宗南集團的個別軍和馬步芳、馬鴻逵集團未受人民解放軍的嚴重打擊,尚有一定的戰鬥力外,其餘部隊大多是新建的,或者是多次被人民解放軍殲滅後又多次補充起來的,編製極不充實,人員缺額甚多。按國民黨軍的編製,1個軍應轄3個師3.5萬人,但除馬步芳、馬鴻逵部的個別軍能基本達到編製數,員額在3.3萬人左右外,其餘各軍一般均在1.5萬人至2萬人左右,有的甚至不足1萬人。同時,由於大量的武器裝備在戰場上被人民解放軍繳獲,部隊武器裝備特別是重武器嚴重不足。加之老兵減少,新兵增多,士氣低落,缺乏係統的正規的軍事訓練,戰鬥力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