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1840.5.7~1893.11.6)生於沃欽斯克,父為礦山工程師,母原籍法國,善歌與鋼琴。1848年遷居彼得堡。1852年遵從父親的意願入彼得堡法律學校學習,1859年畢業後即供職於司法部。1862年入帶有西歐派傾向的安東·魯賓斯坦剛剛創辦的彼得堡音樂院學習,對音樂的喜愛越來越深,終在1863年去職專從安東·魯賓斯坦學習作曲。1865年畢業於該院。翌年,應安東·魯賓斯坦之弟尼古拉·魯賓斯坦之邀,在他創辦的莫斯科音樂院任和聲教授,並從事創作。1877年與其學生安東尼娜結婚,婚後數周即因不合而離婚,同年得到富孀梅克夫人的資助(年金6000盧布),遂辭去教職,居住鄉間,專事作曲。亦曾遍遊歐洲各大城市,甚至遠渡重洋至美國。1893年赴英歸國後,發表第六交響曲《悲愴》。同年11月突然逝世(死因說法甚多)。享年僅53歲。
他的作品數量很大,幾乎涉及音樂的一切領域,其中亦多名作。其實他還算不上西歐派,在“五人團”與魯賓斯坦之間,可說他是“折衷派”。在他所作的有標題或無標題的音樂中都體現了鮮明的標題性,都浸透著他個人的心理氣質,故而褶到廣大聽眾的喜愛。這主要體現在其如歌的旋律、具有活力的節奏、極富表情的配器以及直白情感中,盡管其音樂技法深受西歐音樂的影響。在他所作的六部交響曲中,以第四、第五、第六,尤以第六交響曲《悲愴》最為著名,堪與交響曲中的經典之作齊名。柴科夫斯基不愧是浪漫主義交響樂大師,所作三部舞劇音樂《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也是芭蕾舞音樂的經典之作。著名的作品還有標題交響曲《曼弗雷德》、管弦樂曲《一八一二序曲》、管弦樂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交響幻想曲《裏米尼的弗朗切斯卡》《意大利隨想曲》《斯拉夫進行曲》等,以及《第一鋼琴協奏曲》《弦樂小夜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曲,其中有著名的《如歌的行板》、鋼琴套曲《四季》等。
20歲時遵從家庭意願入赫爾辛基大學法律係學習,同時在赫爾辛基音樂學院選修作曲和小提琴,師從音樂院院長M。韋蓋柳斯學習音樂理論。21歲從赫爾辛基大學退學,轉入赫爾辛基音樂院專攻小提琴。後因在學期間參加小提琴比賽失敗,於是才專攻作曲。1889年於音樂院畢業後獲獎學金,遂即赴柏林、維也納留學。1891年歸國任母校教授。
19世紀末,芬蘭正處於俄國沙皇的統治之下,芬蘭人民反對沙皇俄國的統治的鬥爭異常尖銳,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在民族意識不斷高漲的形勢下,文藝上則形成振興民族文化的強烈思潮。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西貝柳斯根據芬蘭50卷本的民族史詩《卡萊瓦拉》,於1892年創作了含聲樂的交響詩《庫萊爾沃》,遂揚名於世。1893-1895年又根據《卡萊瓦拉》,創作了傳奇曲《列明基寧組曲》,組曲由《列明基寧和島上的少女們》《圖奧內拉的天鵝》《圖奧內拉的列明基寧》和《列明基寧的歸來》等四曲組成,其中以《圖奧內拉的天鵝》最為著名。1897年西貝柳斯獲芬蘭政府頒發的年金。1899年創作交響詩《芬蘭頌》。當時,麵對帝俄對新聞界的彈壓,愛國人士奮起舉辦募捐遊藝會為報紙籌募基金,《芬蘭頌》就是為這種遊藝會上上演的雕塑劇《芬蘭的覺醒》的配樂中的終曲。《芬蘭頌》壯闊的音調、充滿戰鬥的激情以及滿懷必勝信念的輝煌壯麗的尾聲,激起了芬蘭人民強烈的愛國熱情,也是一部為國際上所公認的傑作,並被認為是芬蘭民族精神的象征。後詩人維科·哥斯肯尼埃米將《芬蘭頌》的主題旋律填上歌詞成為合唱曲,從而更加廣泛流傳。此後,在20餘年中,他致力於交響曲,以及標題管弦樂曲、室內樂曲、鋼琴曲、歌曲和合唱曲等創作。
西貝柳斯作為民族主義作曲家,幾乎在音樂所有領域中都留下了寶貴的音樂遺產,特別是他的器樂創作。他並不直接引用民歌旋律為主題,而是在後期浪漫派以及俄羅斯音樂的影響下,消化了芬蘭固有的音樂語法,並創造性地創造了獨特的形式,成為北歐獨樹一幟的重要作曲家。1929年,他停止創作。終年9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