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地理大發現(2 / 3)

船隊繼續向南前進。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季節剛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臨近冬季,風雪交加,航行極其困難。月底,船隊來到聖胡利安港,並在這裏拋錨過冬。

經過近5個月的休整,到了風和日麗的8月,麥哲倫又率領船隊出發了。由於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航中沉沒,此時隻剩下4條船了。兩個月後,船隊在南緯52度處又發現了一個海口。這個海峽彎彎曲曲,忽窄忽寬,波濤洶湧。麥哲倫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這艘船卻調轉船頭逃回了西班牙。麥哲倫隻好率領著剩下的3條船像鑽迷宮似的在海峽中摸索著前進。麥哲倫以堅強的意誌率領船隊前進。在這個海峽迂回航行1個月後,他們終於走出海峽西口,見到了浩瀚的大海。為了紀念麥哲倫這次探航的功績,後人把這條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船隊在這片大洋中航行了3個多月,海麵一直風平浪靜。因此,他們就為它取了個名字叫“太平洋”。

此時,船隊已瀕臨水盡糧絕的危險,疲乏虛弱的船員們忍受著饑餓的折磨,但麥哲倫還是無情地下了決定——進行橫渡大平洋的偉大航行。借助於秘魯洋流的推動,1521年3月初,船隊終於來到了富饒的馬裏亞那群島,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款待。3月底船隊來到了菲律賓群島。

為征服這塊盛產香料的富饒土地,滿懷野心的麥哲倫企圖利用當地部族間的矛盾來達到他的目的,然而在一次與當地部族的衝突中,他被人殺害了。麥哲倫死後,隻有兩條船到達摩鹿加,隻有“維多利亞”號於1522年9月在埃爾卡諾指揮下回到西班牙。埃爾卡諾從太平洋繞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證明地球是圓的。

白令海峽

17世紀快要結束時,英格蘭和北歐諸國還在為西北航道和東北航道進行著艱苦探索,同一時期,1697年,俄國人已經到達了勘察加半島,整個西伯利亞盡入俄羅斯版圖。已有的成就並不能夠滿足俄羅斯新上台的統治者。雄心勃勃的彼得大帝走出宮門,遍訪了法國、荷蘭和英格蘭諸國。他在各國的碼頭上看到,那兒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船隻到北方海域去捕魚。他還看到整座城鎮上都在忙於精煉鯨油和清理鯨骨。此後他擬定出一個雄心勃勃的向外擴張計劃,除了大舉開發西伯利亞之外,他還秘密派遣了兩個人,從海上出發去探索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是否是聯結在一起的。不過,在他的內心深處,所念念不忘的卻仍然是中國和印度。他曾對身邊的人說:“這個想法在我心中已經有許多年了,隻是因為總有許多別的事妨礙我去實現它。我曾經提出要尋找一條通過北極海域通往中國和印度的路……”

為此,他任命已經在俄國海軍中服役達25年之久並有豐富航行經驗的丹麥人維他斯·白令為隊長,去完成確定亞洲和美洲大陸是否連在一起這一艱巨任務。

1725年1月,白令和他的25名隊員離開彼得堡,開始了對西伯利亞北岸的考察之旅。他們橫穿俄羅斯,旅行了8000多千米,到達太平洋海岸,然後登船出征。同年,彼得大帝去世了,而在此後的17年,俄羅斯換了5個統治者,白令卻堅定不移前後完成了兩次極其艱難的航行。

1728年,遠征的隊伍到達亞洲的最東端;1735年,白令再次奉令來到鄂霍次克海;1740年,他建立了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1741年他從這裏向美洲進發。在這一次航行中,他在北極地區發現了幾個島嶼,繪製了勘察加半島的海圖,並且順利地通過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之間的航道,這就是現在的白令海峽。

由於他的發現,使得俄國對阿拉斯加的領土要求得到了承認。當然,為此也付出沉重的代價。1741年,一場風暴將他指揮的兩條船分開了,更為不幸的是,此時的白令重病纏身,無法指揮他的船了。他們漂泊到科曼多爾群島的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上,這個島後來被命名為白令島。

在那裏,白令和他船上的其他28名水手病死了。船員們將他的屍體綁在厚厚的木板上,並蓋上鬆軟的沙土,然後推入海中,讓他慢慢地沉沒。他船上剩下的77名水手中的46人後來回到了他們出發的港口。今天,白令海峽、白令海、白令島和白令地峽都是以這個為俄國作了36年探險航海英雄的名字來命名的。

我們現在所說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指數年發生一次的海水增溫現象向西擴展、整個赤道東太平洋海麵溫度升高的現象。

厄爾尼諾發生時總是給人類帶來災難。由於海水溫度升高,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大量海洋生物因此死亡。在海岸帶,原來炎熱的地區溫度驟降,原來寒冷的地區溫度驟升;多雨地區發生罕見的旱災,而幹旱地區則連日暴雨。它會使整個熱帶地區的風向和洋流發生改變,猶如產生了一股魔鬼般的攪動,從而引起全球大氣環境和氣候的變異,導致旱澇災害猛增,暴風雪肆虐,酷熱難擋等。

在20世紀60年代,很多科學家都認為厄爾尼諾是區域性問題,它主要影響太平洋東部的南美沿海地區和太平洋中部的澳大利亞沿海地區。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後,通過氣象衛星的觀測發現,厄爾尼諾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現。由於海水表麵溫度平均每升高1度,就會使海水上空的大氣溫度升高6度,造成大氣環流異常,嚴重地影響世界各地的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