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並不是假哭,他是真的傷心,殺掉李建成是自己的無奈之舉,對於自己的三弟,李世民心裏並不想要奪取他的性命。

李世民將李元吉抱在懷中,李元吉努力抬起手,正在暗示著什麼,李世民看了很久也沒有看明白,他很希望自己的兄弟說出一句話來,但在此時,李元吉的生命已經到了盡頭。

當李元吉的手無力的滑向地麵時,李世民放聲大哭了起來,這一刻李世民體會到了失去親人的難受,這是一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感受。

當李世民抱著李元吉的屍體放聲大哭時,周圍人的眼睛也濕潤起來。李世民撕心裂肺的哭聲中,滿是淒涼,想當年太原起義,一起出來的兄弟就隻剩下自己一人……

李淵當時正在海池遊玩,並不知道玄武門發生的事,當他知道後,李淵的痛苦立刻湧上了心頭,麵對李世民幾兄弟之間的互相殘殺,李淵這個懵懂老者不知道應該怎樣去解釋周圍發生的事情。

在準備趕往玄武門的路途上,李淵的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當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李淵這時才真正體會到了做人的艱難。李淵想去玄武門,隨從攔住李淵,不讓前往。

看見前來稟報事情原由的尉遲敬德身上鮮紅的血跡,李淵知道裏麵有自己兒子的血液,麵對尉遲敬德,李淵很想衝上去扇他兩耳光,但他立即打消了這個念頭。

一直害怕的事情終於發生了,李淵現在不得不認同這個現實,在他事後摟著死去兒子的屍體大哭的時候,此刻的李淵,已經將所有的事情完全看透。

這時的李淵很後悔在太原的起義,如果沒有這些事,說不定自己正在太原安享晚年,過自己滿意的老年生活。如今,麵對喪子的陣痛,李淵真想一頭撞死。

李世民知道,經過這件事後,父親永遠也原諒不了自己,但現在為時已晚。

李世民的行動宣告了長安城中凝固空氣的結束,在對李建成兒子的問題上,李世民沒有手軟。在李世民看來,留下大哥的兒子就會帶給自己無限的災難,李世民下令將李建成與李元吉全家誅殺。

李世民這樣做有自己難言的痛苦,因為在他內心深處,他非常恐懼,他害怕有一天,李建成的兒子們為了報仇,會舉著大刀向自己的頭上砍來。

李世民除掉李建成與李元吉後,李淵害怕李世民殺掉自己,曾對裴寂說:“沒有想到,竟然會出現這樣的事。”

裴寂聽後不敢言語。

看見李建成與李元吉被殺,原本投靠李建成兩兄弟的陳叔達、蕭瑀也馬上落井下石。

陳叔達對李淵說:“秦五(李世民)功勞大,名望重,李建成、元吉兩人無才無能,是應該將太子的位置讓給李世民。”

蕭瑀見陳叔達隻是投石,並沒有下井。於是說:“陛下你應該立李世民為太子,將國家的大事政務全交給李世民,這樣就不會發生意外了。”

李淵此時知道什麼叫做落井下石了。看見蕭瑀滿臉的殺氣,李淵道:“您們說的很對,這也是我的意見。”

公元626年7月5日,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

陳叔達與蕭瑀為了贏得更大的政治空間,威逼利誘李淵退位。公元626年7月,李淵麵對陳叔達蕭瑀兩人的逼迫,無奈選擇了退位,做太上皇。

經過玄武門之變,李淵變了很多,也看懂了很多。

對於政治,李淵現在已經心灰意冷,接連的變故,讓李淵愛上了彈琴,在飄搖的琴聲中,李淵受傷的心靈上才能找到難得的慰藉,隻有這樣,他才能從玄武門事件的陣痛中走出來。

公元626年8月,對政治心灰意冷的李淵正式宣布自己提前退位,將皇位讓給自己的兒子李世民,做出這樣的決定,是李淵對生活領悟的結果。

平平淡淡的日子雖然沒有什麼大起大落,但這樣的生活才是一個人真正想要的生活:沒有欲望上的折磨,生活就平添了一分幽淡,少一分官場上的算計,生活就多了一分寧靜,遠離困擾自己的煩勞,就永遠不會庸人自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