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半島位於歐洲南部、地中海中部,瀕海而又多山。這裏是古希臘文化的搖籃,“希臘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就誕生在這裏。
大約在公元前8至前6世紀,這裏建立了許多獨立的奴隸製城邦,如雅典、斯巴達等因為這些城邦在風俗習慣、社會製度、語言文字等方麵基本一致,因此居民自認為屬於同一民族,稱呼自己為“希臘人”。曆史上把這些城邦稱為古希臘。
古希臘人的原始歌舞及表演是古希臘戲劇藝術的胚胎。對於古希臘人來說,一年之中最高興的,就是歡度戲劇節了。每年三四月間,新釀的葡萄酒上市了。在舉行“酒神大節”的同時,總要舉行戲劇比賽。不僅雅典人,其它城邦乃至外國的友人,都紛紛趕到雅典大劇場來看戲。
劇場設在雅典城中的一個山腳下。維持秩序的是手持木棍的外國奴隸。天還沒亮,頭戴花冠、身穿各色鮮豔服裝的人們就來占位子。因為是戲劇節,而且是演出比較嚴肅的悲劇,所以婦女、兒童、奴隸甚至囚犯,也被允許來看戲。從公元前五世紀末開始,雅典政府就向公民們發放觀劇津貼,因此窮人也有機會來看戲。
當晨曦初露的時候,劇場裏已經擠滿了15000人。這幾乎是當時雅典公民總數的一半。盡管人數很多,卻沒有發生混亂的情況。因為法律規定,看戲是雅典人的神聖權利,誰要是擠走別人,誰就要被處以重刑。
“好大的場子!”一個外國人進場後咋舌喊道。的確,這是雅典人值得驕傲的一個露天劇場。整個劇場是倚著山坡修造起來的。觀眾席位就設在斜坡的階梯上,低處用大理石和木材築成,高處直接依山岩鑿成,中間有通道供人走動。它的形狀像一把展開的折扇,呈半圓形,因此又稱為圓形劇場。觀眾席前麵是一個圓場,這是歌隊演唱的樂台。圓場的一端,有一個麵對觀眾的舞台,演員們就在上麵演出。由於舞台與觀眾座位最高排的高度相等,所以距離最遠的觀眾,也能清楚地聽到演員的發音。
戲劇比賽開始了。第一個劇目是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創作的《普羅米修斯》。這是劇作家根據一個神話故事改編而成的。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巨人普羅米修斯盜取了主神宙斯的神火,把它賜給凡人;又教人類烹調、取暖和熔化金屬、製造工具,因而遭到宙斯嚴厲的懲罰。但是普羅米修斯並不屈服,忍受著各種痛苦。最後由於英雄赫拉克勒斯的救援,他終於被解放。按照比賽規定,這是一個由三出彼此接續的戲構成的悲劇,也就是所謂“三部曲”。劇作家不僅要編劇本,而且要自配音樂,自導自演。
樂隊奏起了音樂,全場頓時安靜下來。其實所謂樂隊,不過是兩個樂師,一個吹著雙管笛,另一個彈著豎琴。在他們奏樂的時候,一支由12個人組成的歌隊唱起了悅耳的歌聲。舞台上沒有幕,演員上台擺好了姿勢後,就開始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