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由人而神的楊戩(1 / 3)

中國曆史的天窗一、出身之謎

二郎神是我國神話中第一得力之戰神,由於他是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戰神,民間對其恭敬之盛,可說是數一數二,民間關於他的出身傳說也甚多。探尋這個神話英雄的出處,是一個傳說、神話與曆史交織的有趣曆程。其中來自人間、由人而神的大多是由於治水。

1.隨大禹治水之功臣。

傳說,在上古時,諸龍失管,天下大水,天帝命禹率眾治水。開始時,禹沒有經驗,往往勞繁而功微。後有高人指點,先馴服一條“孽龍”,命用龍尾劃出許多條水道,令諸水導入大海,水患遂解。屈原有詩曰:“應龍入海,何地何畫”,說的正是這個傳說。“二”字古音lie,近“孽”字音nie,龍字又與郎音近,上古無文字,事跡皆口耳相傳,故人們將“孽龍”傳說成“二郎”。

2.古蜀國治水功臣李冰的第二子。

當時協助李冰修築都江堰,助父斬蛟鎖龍,築堰平患,出力至多,積勞成疾,升天化神。《朱子語類》卷三:“蜀中灌口二郎廟,當是因李冰開鑿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都江堰功小傳》也記載道:“二郎為李冰仲子,喜馳獵,與其友七人斬蛟。”今都江堰的二郎神廟中的像就是他。該廟的二郎神像原為坐像,右腳擱在左腿上,人稱這是“二郎腿”的起源。上世紀七十年代,該廟修整,神像改為立姿,手握一耒鏟(古農具),類似一個修水利的民工。

3.並非是李冰的第二子,而是其手下的兩個副官,即“二侍郎”。

都江堰廟原名“二侍郎廟”,後人們誤作“二郎神廟”。此說有實據,1974年都江堰水中曾出土三個石像,一是李冰,背有“××太守李×”字樣;另兩個有“××侍郎……”字樣,下款刻有“二侍郎廟”等模糊字樣。

4.晉代襄陽太守鄧遐。

鄧遐斬沔水蛟除患,鄉人立廟祠祀,因鄧遐曾為二郎將,故尊為二郎神。《太平禦覽》卷六二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說:“沔水隈潭極深,先有蛟為害。鄧遐為襄陽太守,拔劍入水,蛟繞其足,遐自揮劍,截蛟數段,流血丹水,勇冠當時,於是後遂無蛟患。”

5.隋代嘉州太守趙昱。

趙昱和鄧遐經曆類似,也是在任內斬蛟定患,後又顯靈平定水災。當地民眾感其德,立廟灌口,奉為二郎神。亦稱為灌口二郎。宋王《龍城錄》記載:“趙昱,隋末拜嘉州太守,時犍為潭中有老蛟為害,昱率甲士千人,及舟男屬一萬人,夾江岸鼓吹,聲震天地。昱乃持刀沒水,頃江水盡赤,石岸半崩,吼聲如雷。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奮波而出。州人頂戴,事為神明。”

以上基本都是曆史有可考的,在神話中,關於“二郎神”的傳說就更是紛繁蕪雜。

傳說,二郎原為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第二子,名獨健。此子曾率天兵救唐明皇於危難之中,否則,那李隆基在安史之亂時,也隨楊玉環而去了。這一個說法很有趣:第一,說他為楊玉環在天之弟,故原姓楊,那次晚了一步,救姐不了,就救姐夫;第二,說他本是明皇之小舅子,人們又誤傳為玉皇之小舅子;第三點特有意思,外國神話中,毗沙門天王原為天竺國的神,其第三子就是鬧東海,抽龍筋的哪吒。在外國傳說中,哪吒畫圖是一副洋人相,在中國就變成了掛紅肚兜的小孩,而毗沙門則成了商朝的陳塘關總兵、後來的托塔天王李靖,而李靖又被傳作李冰。

在《封神演義》,說二郎助薑太公討伐暴紂,長有第三隻眼——通天眼,有七十二種變化。自此二郎又成了除暴安民,降魔伏妖的第一戰神。走遍中國大地,處處可見二郎神廟,水患多處,說是治水之神;火患多處,說是製火之仙。甚至《聊齋》裏的冤魂也找二郎。在《聊齋誌異》中,冤魂席方平為父申冤反而受無罔之罪,絕望時居然想到:“世傳灌口二郎為帝勳戚,其神聰明正直,訴之當有靈異。”可見二郎神在眾人麵前是頗有正義感的神仙。

在《西遊記》中,吳承恩把楊戩的身世道了個一清二楚。

楊戩出場時威風八麵,前呼後擁,梅山六兄弟,乃康、張、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將軍,是他的兄弟,一千二百的草頭神是他的手下。“駕鷹牽犬,搭弩張弓,縱狂風”是他的派頭。他對李靖笑說:“小聖來此,必須與他鬥個變化,列公將天羅地網,不要幔了頂上,隻四圍緊密,讓我賭鬥。若我輸與他,不必列公相助,我自有兄弟扶持;若贏了他,也不必列公綁縛,我自有兄弟動手。隻請托塔天王與我使個照妖鏡,住立空中。恐他一時敗陣,逃竄他方,切須與我照耀明白,勿走了他。”神情舉止目中無人。見了齊天大聖還口中張狂:“你這廝有眼無珠,認不得我麼!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靈王二郎是也。”可立刻就被大聖揭了老底。大聖說道:“我記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麼?”

二郎神楊戩在民間傳說中,是玉皇大帝大妹私下凡間與凡人所生的兒子。由於觸犯天條,玉帝暴怒,將楊戩的母親壓在桃山下。楊戩自幼在人間長大,為了救母親,拜在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門下,十七歲時藝成下山,得以劈山救母,但玉帝居然派了十個太陽將楊戩的母親曬化了。楊戩為了複仇,指天罵帝,揮三尖兩刃刀大戰十太陽。金烏神被楊戩連砍倒九個,每砍倒一個,楊戩就搬來一座山壓在那個太陽身上。剩下的那個金烏神隻好一路向西逃走。楊戩窮追不舍,但他當時還不會騰雲駕霧,隻會簡單的爬雲上天以及漲身成巨人等神通,由於趕到西海卻過不了海,於是他把三尖刀變大,挑起兩座大山來當過海的墊腳,繼續追日!(這就是後來“二郎擔山”一詞的由來)後來被西海龍王三公主截停,追趕不及。楊戩想起母親死得太慘,心灰意懶,經過灌江口時便住了下來。楊戩的血統使他具有人與神的雙重關係,使楊戩在以玉皇大帝為中心的神權關係中處在一種新的變動之中,楊戩由此不再把自己的本質局限在道德之域或自然狀態,而是置於一種原罪與拯救的定性上。他為了證明自己,必須反抗,顛覆玉帝給自己的地位。而在當時的神權政治中,最好的證明方法莫過於重列仙班。這也應該是他母親的意願。那麼參加由薑子牙領導武王伐紂的革命,就是通往神仙之路的途徑。

這也是為什麼楊戩助薑子牙伐紂的原因。

二、通天之能

在《封神演義》中,楊戩無疑是最具人氣的角色。他沒有雷震子的古怪相貌,沒有哪吒的衝動,沒有黃天化的驕傲,更沒有土行孫的陋習,這位英俊瀟灑、聰慧過人、神通廣大、謙遜穩重的青年,在封神中幾乎是完美的化身。雖然書中有沒有具體交代過楊戩的年齡,但無論如何從道家的修行和輩分來看他都還是屬於年輕人的。相比於同輩的玉虛門下弟子,楊戩則顯示出與其道行不相稱的成熟和穩重。可以說他對薑子牙乃至整個西歧而言,都是最關鍵的一人,其所起的作用遠遠超過那些千年修行的上仙。這不僅僅身懷九轉玄功,七十二變化,更重要的是有過硬的心理素質。

作為玉虛宮第三代弟子的領軍人物,作為薑子牙最信任的師侄,楊戩肩頭的壓力是不言而喻的。他不能像其他師兄弟那樣隨心所欲,也不能像普通武將那樣隻須遵令就行,更多的時候是要幫助師叔出謀劃策,能人所不能,甚至在全軍陷入危難時要擔負起力挽狂瀾的重任。令人震驚的是,在這樣的壓力中,在對每件事情都需深深投入的情況下,楊戩從來沒有犯過看似愚昧可笑卻往往難以避免的“當局者迷”的錯誤。就拿兩次瘟疫來說,麵對全軍覆沒的危機,比起急得上竄下跳手足無措的哪吒,楊戩所表現出的沉著冷靜和機智簡直令人有些害怕。

如果說哪吒的個性像一團火的話,那麼楊戩的個性則像一汪水。水是平靜的,內斂的,應了“柔能克剛”的道理。正是因為這樣冷靜沉穩的性格,再加上那與眾不同的道術,使得楊戩成為子牙門人中不曾真正敗過的唯一一人。在薑子牙封神之後,楊戩也被封為昭惠靈顯王,稱英靈小聖。但即使楊戩歸為仙班,但他從來不認玉帝為舅,也不聽天庭號令,是個聽調不聽宣,能請不能派的自由地仙。

楊戩有自己的苦衷,出身庶門不是他的錯,他還是有自己的可取之處。吳承恩形容他是:“儀容清秀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畢竟是英明神武,從不被玉皇大帝承認的外甥到天庭小聖,其中楊戩走過了一個坎坷磨難的道路。“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棕羅雙鳳凰。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聖行。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靈聖,顯化無邊號二郎。”正是楊戩一生經曆的寫照。這條路其實是楊戩自己“戩滅”自己的人性,發覺神性的過程。

人與神的不同,在楊戩身上體現最深。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神仙,在歸列仙班後,又成了衛道士。

首先是為了維護玉帝的地位,擒拿齊天大聖。楊戩和孫悟空的鬥法在武王伐紂時就已經開始了。

楊戩剪除梅山七怪時,就和一個猿猴妖袁洪交過手。袁洪變化多端,曾化為怪石。而楊戩隨即變化一石匠,手執錘鑽,上前錘他。一物降一物的鬥法延續到齊天大聖大鬧天宮的時候。在花果山前的孫悟空雖然不是原來的猿猴怪,但楊戩降服他的手法如出一轍。

一上來孫悟空就輸了,楊戩的康、張、姚、李、郭申、直健四太尉、二將軍,撒放草頭神,殺得孫悟空的猴子猴孫拋戈棄甲,撇劍拋槍。孫悟空慌了手腳,為了逃,就接連變化。而楊戩也跟著變,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降他。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居然被逼得無處可藏,隻好變做一隻花鴇。花鴇是蒼鷹的一種,被看作是鳥中至賤至淫之物,無論是和鸞、鳳、鷹、鴉,都與交群。楊戩為了表示自己的立場,邪正不兩立,故意什麼也不變,取下彈弓把孫悟空打下。在與楊戩的纏鬥中,孫悟空被太上老君的金剛琢擊中,哮天犬趁機咬住,終於被擒。孫悟空最終被如來降服,五百年後與唐三藏取經,終修正果。而楊戩依舊獨來獨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