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的深化,金錢崇拜成為信念,商業炒作的過度,洋文化大舉侵入,年輕人喜歡過洋節,看西方故事、民俗,卻對內涵一知半解,向往西方生活。在這種潮流下,不少人瞧不起中國傳統,有些藐視中國曆史文化。我們的傳統民俗淡化,民間藝術傳承後繼乏人,傳統節日的表演日漸式微。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態的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曆經萬千年的鄉土藝術、民俗器物,沒有得到完整記錄和保存,一旦毀滅,就無法再生。我們文化、民俗工作者肩上的擔子很重,必須有獻身精神,深入實際挖掘整理成書,傳承下去。我們互動一下,請問大家有沒有信心搞好民俗文化?學員們一齊喊道:我們對此充滿信心。有楊老師帶頭,我們全力以赴搞好民俗文化工作,爭取早日成書,讓秦漢、盛唐文化發揚光大。
你們的熱情我很高興,我國盡管人們不一定能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對整個社會具有多大的意義,他們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現的一切,對文化的傳播和保存起了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但是,有關生活文化和口頭傳統的一切細節,都可以作為民俗學者的研究對象。而且其中還包含和傳達著重要的文化信息,這些都需要大家去整理,去保護,留住鄉愁,就是留住民族魂魄。
民間信仰,包括對行業神、地方神的崇拜供奉,以及一些傳統節日對祖先或某某神的祭祀活動,是老百姓對祖先的崇拜、尊敬情感的表達,寄托著老百姓對幸福美好生活的祈禱和向往,實際上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代代相傳、薪火相續的某種製度保證。特別是一些傳統儀式,是民間信仰的核心表現形式,保護好傳統儀式,對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增進家族認同、族群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維護社會穩定,弘揚民族精神,展現當地文化,都是十分必要的。
像清明節、乞巧節等,不能因其摻雜著一些迷信色彩或陋習而全盤否定。凡是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隻要對人類發展具有某種借鑒與推動作用,我們就應將其作為健康文化予以肯定,予以保護。當然,對那些坑蒙拐騙、謀財害命、影響社會穩定的迷信行為、惡風陋習,則必須使用法律武器予以嚴懲、取締。
我要說明的是古村落文化、廟會等是農耕文化的結晶,是村民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世代相傳下來的實踐經驗和智慧的總結,蘊藏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無論風水理論中的生態理念,祭祀儀式中的傳統道德、倫理教化,還是民風習俗、鄉規民約中體現的人文精神,農村鄉土社會人際關係中特有的鄉情、親情,其本質都是和合文化的體現,強調和諧和善,順其自然。
古村落文化所強調的村落、村民與地理(風水)、氣候、河流、山脈、樹木、植被、動物等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相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和善、團結互助,對於我們倡導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明鄉風,增進農村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都具有現實意義。可是,麵臨失傳或消失的危險。
我們來自基層的同誌,建議當地政府保護好古村落傳統建築風貌外,全麵調查、搜集、記錄和保存與古村落相關的文化現象,進行搶救性保護;善於挖掘、整理古村落蘊含的豐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注重對鄉村人文生態的保護和利用,以更好地發揮民間傳統文化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上麵講的這些,都是民間文學和一切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著名的《西遊記》、《封神榜》、《中山狼列傳》、《農夫與蛇》都是取材於民俗而成。
我們希望大家繼承先進的民俗文化,自覺抵製糟粕,千萬不能出現中山狼和毒蛇那樣,為了一己私利而傷害好人的事情。如果我們當中果真出現哪怕一半個這樣的事,那就是我們天府省的恥辱,也是我們這個培訓班的失敗。
哈哈哈。楊誌清的一席話,引起學員們的一陣大笑。學員們紛紛喊道:先生,請放心。我們不會忘恩負義的。那些不是人類的畜生才幹不吝人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