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的建築仍以木結構為主,與唐代建築相比,規模上不再過於追求宏大雄偉,而是在建築風格上趨向於纖巧、華麗和富於變化。宋代的建築是中國古代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築技術走向成熟的標誌。北宋初年的喻皓撰寫了《木經》一書,對於木結構建築中各部分構件的規格及相互問的比例關係作出規定,成為當時木結構建築的準則。而李誡的《營造法式》更是涉及工程結構學、測量學、材料力學等廣泛的領域,李誡基於對材料受力性能的認識,他提出了木構建築各部件的比例關係,總結出嚴格完善的模數製度,對於加強木構建築的縱向、側向及整體的穩定方麵都有切實可行的措施。李誡還從實際出發,編製出木構建築中各工序的用工和材料消耗的定額,並結合“各作製度”繪製了各種結構、構件、裝飾的圖樣193幅。《木經》和《營造法式》對後世建築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無論是宋朝統治的中原地區,還是遼、夏、金統治的邊遠地區,都修建了許多風格獨特的佛教建築——佛塔。遼、宋以後的佛塔多為仿木結構的磚石塔,並多采用平麵八角形,也有六角形的,在外觀形式上又以模仿木結構樓閣式為常見,如著名的杭州六合塔、蘇州報恩寺塔等。遼、宋佛塔相比唐代佛塔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內部結構的設計上,由原來的空筒式結構為外壁、樓層、樓梯互為牽連的套筒式結構,使塔身更加穩固。今存於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佛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它的平麵八角形,五層六簷,高約67米,在暗層的內外槽柱之間有斜撐、短柱和梁,這樣的結構提高了塔身的整體穩定性。塔中光鬥拱就有60多種,該塔曆經900多年而依然巍然屹立,可見當時人們高超的建築技術。
橋梁建造技術在遼宋時期也有了許多創新。汴京東水門外的虹橋,全部用“巨木虛架”成拱,結構簡潔,造型優美,就像天上掛著的一條彩虹,是宋代建橋工匠的藝術傑作。金朝在永定河上建造的盧溝橋,長約212米,寬約8米,11孔。在設計上采用了拱與拱相連的“連續拱”,即相鄰的兩個拱共用一個拱腳,使全橋的拱聯成一個整體,大大減小了洪水和冰淩的衝擊,增強了橋身的堅固性。橋兩側的欄杆和望柱上還雕有500個姿態優美、造型各異的石獅子,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北宋(960—1127)
帝位(姓名) 年號(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
太祖(趙匡胤)
建隆(4) 960
幹德(6) 963
開寶(9) 968
太宗(~炅)
太平興國(9) 976
雍熙(4) 984
端拱(2) 988
淳化(5) 990
至道(3) 995
真宗(~恒)
鹹平(6) 998
景德(4) 1004
大中祥符(9) 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