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散文的第二次中興(1 / 1)

北宋初年,駢文仍然在文壇上占統治地位。許多有識之士又複興古文為己任,對駢文流行的危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柳開是宋代倡導古文的第一人,他以繼承韓愈、柳宗元文章為己任,和王禹傅、穆修、石介等人一起用通俗順暢的語言寫出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宋仁宗中期以後,與政治改革的風潮相伴隨,古文運動蓬勃興起,文壇領袖歐陽修等人成為古文運動的中堅力量,他們即是“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家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他們指出複興古文就是為了承傳孔孟之道,繼承了韓愈“文從字順”文風,在他們創作的帶動下,接近當時口語的文言文終於取代了漢魏以來的駢體文。

歐陽修強調文以傳道,強調“道”寓於文章之中,力戒文章內容的浮薄空泛,樹立了平易流暢、委益婉轉的文章風格。歐陽修的記敘文善於用簡練的筆墨渲染出濃重的抒情氛圍,善於通過委婉的語言將情感融入於描寫的人、事、景當中。他的《醉翁亭記》通過對風景的一唱三歎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的抑鬱情懷,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蘇軾是宋代古文創作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強調文道合一,重視文章的藝術性,講究平易自然、文從字順。他的政論、記敘文和小品文,都不充滿著縱橫捭闔的豪氣,文章結構以及語言風格跌宕起伏,令人目不暇接。在作品《石鍾山記》,他的描寫繪聲繪色,將說理恰到好處地融入到景物之中,尤其是對石鍾山夜景的描寫,寥寥數筆,就使人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蘇軾的散文創作對後世的文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文章往往成為文人學子描摹的範本,以至於民間都說“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

對科技善加利用,才能保證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