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滅亡以後,中原地區藩鎮割據,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史稱“五代”。這些朝代最長的撐了十七年,最短的才持續了五年,全國性的統一局麵始終沒有形成。由於割據勢力之間互相攻戰,人民飽嚐了戰亂的苦難,都盼望著國家統一,生活早日安定下來。後周名將趙匡胤正是在這樣一個戰亂紛仍的時代,順應民意,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大宋王朝。
公元927年,趙匡胤出生在洛陽的一個行伍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都在唐王朝做過官。可是當趙匡胤降生的時候,大唐帝國早已滅亡了二十年,他的父親趙弘殷受到後唐皇帝莊宗的賞識,被提拔為飛捷指揮使(騎兵軍官),但此後就官運不濟,朝代更換了兩次,皇帝更迭了五人,趙弘殷都沒有能夠得到升遷。
在戰亂的環境裏,許多心懷大誌的人都會選擇在軍隊裏建功立業,趙匡胤也不例外,特別是在家庭的熏染下,他從少年時代就已經無心於科舉功名,而是努力練習騎術和射箭,希望日後能夠進入軍隊,成就一番大事業。
後漢時,趙匡胤應募投到後周太祖郭威的帳下。趙匡胤不僅善於騎射,而且頗有謀略。他作戰時英勇頑強,立下不少戰功,受到郭威重用。郭威有一個外號叫做“郭雀兒”,在趙匡胤來到他帳下不久,他就發動兵變推翻後漢,建立後周王朝,自己做了皇帝。趙匡胤積極支持郭威發動兵變,因此在後周朝廷受到很大信任。
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後,對趙匡胤更加重用,提拔他為殿前都指揮使。周世宗柴榮是一個胸懷大誌的人,有著統一天下的雄心,他一方麵在後周王朝內加緊進行內政改革,一方麵籌劃著如何武力統一天下。趙匡胤是柴榮統一事業中不可缺少的一名心腹幹將。
北漢主劉崇聯合遼人進攻後周,周世宗率軍親自迎敵。在高平之戰中,趙匡胤赤膊上陣,突入敵營,他帶領士兵勇猛衝殺的勁頭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從而扭轉了不利的戰局,使後周取得得最終的勝利。高平之戰後,後周政權站穩了腳跟,勢力也由弱變強。趙匡胤更為周世宗所器重,很快他就被世宗擢升為殿前都虞侯,掌握禁軍。趙匡胤也通過高平之戰,提高了自己在軍隊中的威望,並增強了自己的勢力,這為他日後依靠禁軍奪取後周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955年,世宗討伐後蜀。已經是禁軍高級將領的趙匡胤不顧危險,深入前沿調查部署,率軍一舉占領後蜀大片土地。第二年,周世宗親征南唐,趙匡胤緊隨其右,這次征討以南唐臣服並獻出江北十四個州土地結束。由於趙匡胤在這次戰役中戰績突出,世宗封他為定國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殿前司禁軍統帥)。
趙匡胤是一個城府很深的人。從任殿前都虞侯開始,趙匡胤就在禁軍和藩鎮中培植自己的勢力,他和楊光義、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結拜為義社十兄弟,這些人都是在禁軍和藩鎮中擁有實權的人。趙匡胤還攏羅了趙普等一批人在自己的幕府中,為自己出謀劃策。他對部下恩威並施,使手下的士卒將領都服服貼貼。由於他的赫赫戰功和他出色的政治手腕,趙匡胤的威望日益增高。
周世宗是少有的英明君主,在他活著的時候,趙匡胤不敢輕舉妄動。不過世宗也不是沒有缺點,他這個人疑心很重,時時擔心別人會奪取自己的皇帝寶座,趙匡胤就利用他的這一弱點來進一步增大自己的勢力。959年,世宗親征遼國。趙匡胤派人秘密地在進軍途中埋設題有“點檢作天子”的木牌,當時任殿前都點檢的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張永德。世宗在得到這個木牌後果然對張永德產生了戒心。這次征遼由於世宗突然病重而匆匆結束。回來後,世宗為保住周氏王室代代相傳,撤掉了張永德都點檢一職,提拔他認為可靠的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就這樣通過一塊木牌就輕而易舉地掌握了禁軍的最高指揮權。
世宗不久病死,他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臨死時,世宗滿含眼淚拉著宰相範質的手,將自己年幼的兒子托付給他,心中是一百個不放心啊。所謂“主少國疑”,特別是在那個戰亂不斷的年代,通過這樣一個小孩很難控製政權。世宗一死,趙匡胤施展抱負的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