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生氣,也很失望。
我一直覺得父母是天底下最懂自己的人,但現實偏偏相反。我在她眼中,永遠都是一個不懂事,長不大的孩子。她一直在講述“別人家的孩子”是多麼的優秀,是多麼的懂事,所以她永遠也不會思考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也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她的眼睛已經被她內心的那個完美無缺的“身影”給蒙蔽了,所以她永遠也不會仔仔細細來觀察我。
在憤怒狀態中的人會變現的更具有進攻性,但即便是強詞奪理也好,道出苦水也罷,我現在隻想把我心中所想的一切給一一道出來。
我明白所有的家長對於自己的孩子,永遠都盛著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我承認她的心意是好的,是無可挑剔的。“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最渴望達到的彼岸,也是作為一個家長的終極目的。於是在他們心裏,自己的孩子應該隨著自己的教育而不斷變的完美,變的無可挑剔。並且這種想法的誕生,很可能比我的出生更早——在我還在娘胎的時候,她可能已經設想好將來我需要成為,也必須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說嬰兒像是一張白紙,那麼日後這張白紙能成為一張怎樣的作品,難道不是看後天的教育嗎?她怎麼可以在我還未出生的時候,就自以為我將來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再者說來,人的教育分為三個方麵: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她說我讀了這麼多的書,連基本的做人都不會,我很想明白,就現階段主要以學校教育下的我而言,老師什麼時候談過“做人”這個字眼了?俗話說要做好一件事,首先得清楚這件事是什麼,你說我不懂“做人”,我想明白,何為“做人”?甚至想問,何為“人”?我連這個都不清楚,又談何“做好”一個人?
一直在說“別人家的孩子”,我就不明白天底下哪個父母的心中沒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讓孩子不落在起跑線上”這個說法,從家長到親戚,從學校到培訓班,我已經聽到過無數次,但現實告訴我,每個人一出生的起跑線根本就不是一條。像我班上某個同學,他父親身價9位數,在我們還在拚命趕作業的年紀,他已經開始用office幫家裏做文件了。
心裏隻知道“別人家的孩子”,不曾想過在我們心裏可能也有“別人家的父母”。人都會比較,都會權衡出一個利弊。我當然也是。如果說將所謂的“別人家”當成自己家的一個目標,並以此付諸努力,我無話可說。但這個“別人家”怎麼可以成為一個破壞家庭和諧的“凶器”?這不應該是我們爭鋒相對的原因啊!她對我報以寄托,報以莫大的希望,難道就不能好好和我說嗎?別和我提什麼叫我吃飯我半天不出來,我就不明白我晚吃這十幾分鍾會耽誤一件什麼大事。難道我餓了還不會自己出來吃?我是懶,但我不傻。
她不會好好和我說話,一開口便是罵我。她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她來說並沒有錯,於是她將這一種“扇我一巴掌,然後告訴我:以後你會明白我的良苦用心的”教育方式貫徹到底。我不理解,十分不理解,說一句話有很多種表達方式,做一件事也同樣如此,既然她知道這種方式以後我才能明白,那為何她就不能選擇一種我現在就能理解,現在就能接受的方式?我性格這麼強,難道她就非用這種兩敗俱傷的方式不可?
別再說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人無完人,這天下不存在完美的人。別人家的孩子再怎麼好,他也有自己的缺點,我和他的區別僅僅在於對方的優點掩蓋了他的缺點而已。我也有自己的優點,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特長,我相信自己在某些方麵一定不會差於別人太多,至少在同齡人中,我敢這樣說。
她一口一個別人家,並非沒有達到她想要的目的——我會老老實實的聽她指責,然後改變自己,做一個完美無缺的人,反而讓我對她產生某種特別不好的負麵看法。“你這麼喜歡別人家的孩子,那你為何不生一個這樣的孩子?”。對,這是氣話,我不該這樣說,但我這樣想不行?她都能這樣說,我還不能這樣想?她既然這麼厭惡我,那又為何將我生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