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亂糟糟的“八王之亂”(4)(2 / 3)

那時惠帝的兒子、孫子都死了,沒有後代。成都王司馬穎是惠帝的弟弟。齊王怕惠帝死後,大臣們可能以為成都王與惠帝最親,會立他為皇帝,便想了個辦法,立清河王司馬覃為太子。司馬覃是惠帝的侄子,那年隻有八歲。齊王立這麼個童子當皇儲,當然是為了容易控製,以便於他操縱。於是便封自己為太子太師,成了太子的監護人。

此時還有河間王司馬顒在朝中。齊王想起當初“三王”起兵討伐趙王司馬倫的時候,河間王曾依違其間,還把夏侯奭給殺了,便追究這件事,讓河間王還鎮。河間王回國之後,十分惱恨,便和長史李含商量,聯絡成都王司馬穎、新野王司馬歆和範陽王司馬,共同討齊。同時又給惠帝上表,曆數齊王的罪過,表裏還請皇帝派長沙王司馬乂將齊王廢去,召成都王入朝輔政。其實這也是河間王和李含的借刀殺人的詭計,因為齊王見到這道表章之後,肯定會把長沙王殺了,那時諸王出兵就更加師出有名了。

齊王見表後果然中計,派心腹將軍董艾帶兵去捉司馬乂。那邊長沙王司馬乂也得到消息,他不肯束手待斃,便也派部將宋洪去進攻齊王府,自己則親自率領左右百餘人闖入中宮,把所有宮門都關了,挾著惠帝登上宮中的上東門。齊王和長沙王派出的兩夥人在途中倒不曾遇著,先後各自到達了目的地,放起火來。一時火光衝天,照亮了半個洛陽城。齊王讓黃門令王湖拿出退兵的騶虞幡,向長沙王的軍隊宣示,說長沙王造反,要他們散去。長沙王卻挾著惠帝在上東門城樓上亮相,告訴眾軍聖駕在這裏,謀反的是齊王。這時那莽撞的董艾竟不考慮利害,下令軍士向惠帝放箭。一時飛矢如雨,皇帝身邊侍駕的大臣有的被射死,有的受傷。這時都中各軍聞警紛紛趕到,見董艾軍竟射皇帝,認定造反的是齊王,便一齊向董艾進攻。齊王的軍隊這時也陸續趕到,雙方展開激烈的巷戰,洛陽城中到處都是戰場。這一仗竟打了三天三夜,最後是齊王軍隊敗了。齊王的長史趙淵倒戈,把齊王拿下,向長沙王請降。這場混戰,雙方軍士們自然戰死不少,一些無辜的百姓也隨著遭殃。

長沙王把齊王押到惠帝麵前。齊王伏在地上申述,說自己並不曾反,反的乃是長沙王和成都、河間諸王。他又說到當初倡議誅殺趙王司馬倫、迎惠帝複位的功勞。惠帝有些心動。長沙王一看不好,怕惠帝真個下詔將他放了,那可是放虎歸山。他趕忙吩咐部下將齊王推了出去,斬殺了事。

河間王司馬顒本來派了大軍十萬,讓張方率領,進逼距洛陽一百二十裏的新安。隻等洛陽城裏齊王殺了長沙王,便進軍洛陽。不料消息傳來,被殺的不是長沙王,卻是齊王。這件事大出河間王的預料,齊王已死,已失去了出兵的借口。瞎忙活了一陣,卻白白便宜了長沙王司馬乂,讓他執掌了朝廷大權。這才叫作“為他人做嫁衣裳”。河間王隻好怏怏收兵。

但河間王並不死心。過了兩年,他又去聯絡成都王司馬穎,準備共同對付長沙王。“二王”聯軍二十萬人進攻洛陽。長沙王大敗成都王的主帥陸機,接著又將河間王的主將張方擊敗。以後雙方互有勝負,總是長沙王這邊有個皇帝,緊急的時候長沙王就拿出打敗齊王的故伎,讓皇帝來個禦駕親征。反正傻皇帝聽別人的支使慣了,叫他幹啥就幹啥。不過眾軍望見天子的麾蓋,不願傷他麵子,常常主動退走。

戰事僵持下來。但守軍隻有一座孤城,城中又缺少糧食,張方等雖然連吃敗仗,還是不肯退走。不料城中又憑空殺出一個東海王司馬越。他看這麼打下去不是辦法,便跟左衛將軍朱默勾結了殿中的將士,將長沙王捉了,開城跟張方議和。張方進得城來,先把長沙王殺了,然後由河間王司馬顒上表,把太子司馬覃廢了,立司馬穎為皇太弟,做了皇儲。

成都王這時再也用不著盧誌教他的“收買人心”的把戲,而露出了驕橫凶暴的真麵目。他母親程太妃在鄴城住慣了,不願遷往洛陽。成都王倒也是個“孝子”,竟也留在鄴城。他那時還兼著丞相的官職,一些朝廷大事需要他來批準,使臣們隻好騎著快馬跑到鄴城向他請示。一時廷使往來,不絕於途,倒像是把朝廷分成了兩半。

那時司馬穎雖在鄴城,但京都還留下了他的部下奮武將軍石超率五萬兵屯十二城門,殿中戍衛也都換上了他的人。東海王司馬越瞅準時機,要把大權奪過來。他和右衛將軍陳、長沙王的故將上官已等合謀,突然發兵征討石超。石超不曾防備,隻好逃回鄴城。東海王迎回太子司馬覃,宣布廢去司馬穎的皇太弟。接著又檄召四方兵,奉惠帝禦駕親征,攻打鄴城。他自任大都督。大軍十餘萬人,在蕩陽和石超率領的鄴城軍會戰。結果司馬越大敗,惠帝也做了石超的俘虜。司馬越單身逃跑,直接回他的藩國東海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