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不願意做這個丞相,我也不勉強你了。我有幾個人選你幫我參謀一下。”朱元璋心裏明白劉伯溫在擔心什麼,便不再勉強。
“楊憲如何呀?”朱元璋問道。
“臣以為楊憲不行。”劉伯溫很感激皇上能與他共同探討丞相人選。
“為什麼啊?當初可是你把他推薦給我的啊。”朱元璋很是不解。
“楊憲的確具有相才,也很得皇上賞識。但他辦事好勇鬥狠,處理不好與群僚的關係。隻怕日後一旦為相,會使百官人人自危,引起變亂啊。”楊憲是劉伯溫的好友,劉伯溫太了解他了。
“那汪廣洋怎麼樣?”朱元璋繼續問道。
“此人還不如楊憲,他的才氣不能統領群臣,做個中書省參政已足矣。”
“那胡惟庸呢?”
“此人有相才,但氣量不足為相。遇事睚眥必報,一旦為相,必打壓異己。”
“難道他們都不行嗎?”朱元璋憤憤道。
“皇上,臣以為現如今有李相國坐鎮中書省已經足夠了。皇上大可不必為此心煩。”劉伯溫明白,李善長如今已統攬朝政,誰出任另一個丞相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皇上想靠增加一個丞相職位來牽製李善長,隻怕是徒勞無益。
朱元璋也明白這個道理,他早有廢李善長之心,隻是時機還未成熟。李善長位居六公之首,一旦動了他,隻怕那些開國功勳會人人自危。
北伐軍攻克河南後,朱元璋赴汴梁,劉伯溫和李善長留守應天。劉伯溫謂宋元以寬縱失天下,宜肅紀綱。於是朱元璋詔令諸禦史糾劾時不要有任何回避,宿衛宦侍有過者,皆啟稟皇太子置之於法。中書省都事李彬由於貪欲服法,李善長因和他有很好的交情,請劉伯溫拖延處理此案,劉伯溫不徇私情,馬上上報,報可,方祈雨,即斬之。李善長從此與他斷絕了關係。朱元璋回應天後,李善長攻擊劉伯溫在盛夏祈雨時,殺人於祭壇下。其他怨恨劉伯溫的人也相互訴苦誣告。朱元璋留下折子沒有處理。正逢大旱,朱元璋要求大家廣為進言,劉伯溫奏:“士卒死後,其妻悉處別營,凡數萬人,陰氣鬱結;工匠死,暴屍野外;吳將吏降者皆編軍戶,足幹和氣。”朱元璋按劉伯溫的主張辦完這些事,然而十天之後仍未降雨,心中惱火,恰逢劉伯溫喪妻,就批準他告老回家。這時朱元璋方有在鳳陽建造中都的意思,又銳意出塞追殲殘元主力王保保。劉伯溫在回鄉之前進言說:“鳳陽四散之地,非天子宜居;王保保未可輕也。”後來果然又如他所說。
這年冬天,朱元璋念及劉伯溫勞苦功高,親自修書,召他回京,賜賚甚厚,進兼弘文館學士,並追贈其祖、父皆永嘉郡公。洪武三年11月,朱元璋大封有功之臣,授劉伯溫誠意伯。到了第二年,才又允許他回家。
劉伯溫性格剛強,疾惡如仇,不能忍受不平之事。因此他與許多權貴不和。加之洪武初年,他位高不居,功成身退,不願為相,使性本狐疑的朱元璋對之不滿,觸犯了“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教,不為之過”的禁條。他屈己藏身,消極逃遁,反為小人提供了一塊禁臠,日後他們憑借自己手中的權勢,不斷加害劉伯溫。
洪武四年(1371年)1月,李善長告老還鄉。一時丞相一職沒有了合適人選。朱元璋現在最欣賞的人選是胡惟庸,可劉伯溫曾說過不可讓胡惟庸掌相權,若為相則必難駕馭。雖然答應了李善長以胡惟庸為相,朱元璋覺得還需先觀察一下再作決定。
思來想去,朱元璋決定把流放在外的汪廣洋召回應天,重新入主中書省,且命他為相。選擇汪廣洋,朱元璋出於兩點考慮:首先,汪廣洋被貶實屬被冤;其次,汪廣洋在中書省雖沒功勞可也沒犯錯,最難得是他很明白自己的心思,即便汪廣洋坐了丞相的位子,也會懂得把實權交給皇上心儀的人。於是朱元璋即命汪廣洋為右丞相,胡惟庸為左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