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比他小12歲的弟弟趙匡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也正是趙匡義和趙普等人在前台的積極表演行動,才讓躲在幕後的趙匡胤能夠以一個比較仁義的角色篡位自立,建立北宋。
趙匡胤一當上皇帝,即任命趙匡義為殿前都虞侯,領睦州防禦使。公元961年,趙匡胤任命趙匡義為封尹,同平章事。同時,為了避諱,趙匡義改名為趙光義,趙匡美也改名為趙光美。趙匡胤也非常疼愛他這個弟弟,有一次趙光義生病,身為皇帝的趙匡胤親手為他灼艾。趙光義失聲叫痛,趙匡胤大概是要為其弟分擔病痛,也取艾自灸。
公元976年,趙匡胤突然駕崩,於是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是為宋太宗。
趙光義即位後,繼續執行趙匡胤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逼迫陳洪進、吳越國主錢弘俶分別上表投降,至此,北宋完全統一南方,趙光義便把主要兵力轉向北方的北漢和遼政權。
公元979年,趙光義率大軍分四路向北漢進攻,並吸取了以往失敗的教訓,特派部分宋兵前往阻截遼援軍。宋軍很快就攻到北漢都城太原城下,將太原圍得個水泄不通。5個月後,北漢將士紛紛出降,北漢皇帝劉繼元見大勢已去,隻得開門迎降,北漢滅亡。至此,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麵全部結束。
趙光義攜滅北漢之餘威,率大軍繼續北上伐遼,兵不血刃地收得易、涿二州。旗開得勝,趙光義非常高興,於是率大軍進抵遼之南京(今北京市)城南,命將士兵分四路攻城。然而此時的宋軍已是強弩之末,長時間的征戰已使得他們疲憊不堪,在遼援軍到來之後,竟被遼守軍和援軍共同夾擊,全軍潰散。趙光義在眾將護衛下,南逃涿州,方才避免被擒。
7年後,趙光義又想再度北伐,企圖扭轉高粱河慘敗之後頻頻挨打的被動局麵,但前次親征的慘敗,特別是高粱河之戰險被遼軍所擒的遭遇,使太宗餘悸未消。於是在善於揣摩皇帝心思的大臣的勸阻下,決定派大將曹彬、米信、田重進、潘美、楊業等人於公元986年率30萬大軍分東、中、西三路北上攻遼。
初期作戰宋軍進展順利,接連小勝。但由於剛愎自用的趙光義將指揮權牢牢控製在自己的手中,從後方遙控軍隊作戰,因此造成軍令不能及時傳達,加上各路軍缺少合作,便紛紛敗下陣來。楊業率領殘兵在陳家穀奮力死戰,遼兵漫山遍野而來,楊業部下大部分戰死。楊業本人身負幾十處創傷,最後為遼軍所俘獲,不顧遼軍的威脅利誘,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死後,邊境大震。雲、應、朔三州將吏棄城而逃,三州又被遼軍重新占領。遼軍又乘勝進入宋境,深入深(今河北深縣)、德(今山東德州)、邢(今河北邢台)等州,搶掠一空,使宋朝邊民蒙受重大損失。
從這次北伐失敗就可看出,趙光義基本上沒有經曆過重大戰役,缺乏鍛煉。但他又自詡高明,剛愎自用,為了控製軍隊,每次作戰前都親自擬定陣圖,結果嚴重束縛了前線將帥的手腳。所以北伐不敗才怪。
趙光義先是盲目自信,在兩次北伐失敗後,他又陷入了或戰或和的兩難境地,經常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到了晚年,趙光義守內虛外政策的指導思想已經形成,這種思想影響了整個南北兩宋,致使兩宋統治者都喜歡偏安一隅,而從不主動進攻。因此,趙光義對遼由攻到守,準備和解。為了防守,他命令宋軍在河北沿邊的平原上,疏浚、開拓邊地河道,以作屏障。對於遼軍的入侵,他也隻準堅壁清野,不許出兵,即使是不得已出兵,也隻許靠著城布陣,再不就是以和為貴,不許先動手攻擊對方,結果束縛了軍隊將士的手腳。漸漸地,宋朝軍隊的作戰能力越來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