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唐玄宗,縱情於聲色中(1 / 3)

李隆基(685—762),唐朝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諡“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李隆基在位期間開創了唐朝的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李隆基英俊多藝,儀表堂堂,少年時代就顯出了極有膽識的性格。他七歲時,正是武周時期,武懿宗自認為是武則天的侄子,趾高氣揚,根本不把李氏宗室放在眼裏。有一次,武氏諸王到朝堂參加每月朔望的兩次會見時,他看到李隆基的車騎儀仗威嚴而整齊,心中不悅,便利用自己金吾將軍糾察風紀的權力橫加阻撓。李隆基卻理直氣壯地責問:“我家的朝堂,幹你什麼事?竟敢脅迫我的車騎隨從!”(“吾家朝堂,幹汝何事?敢迫吾騎從!”)武則天知道此事後,不僅未加罪於他,反而高興地說:“這孩子真有氣魄,終當作吾家的太平天子。”

李隆基先被封為楚王,後改封為臨淄王。景龍二年四月(708年),兼潞州別駕。景龍四年(710年)從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回到長安。他暗中聚結才勇之士,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太宗時,選官戶及蕃口中驍勇者穿虎文衣,跨豹文韉,從遊獵,於馬前射禽獸,謂之百騎。武則天時增加為千騎,中宗時發展為萬騎。李隆基非常重視萬騎的作用。

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重用姚崇,革新政治。姚崇建議:抑製權貴,重視爵賞,納諫諍,禁貢獻,他都采納。無關大局的具體問題,他都放手讓姚崇處理。有一次,姚崇奏請決定郎吏的任命問題,再三請求玄宗決定,玄宗隻是仰視殿屋,置之不理。高力士提醒玄宗應置可否,他答曰:“朕委姚崇理政,大事應當與朕共議,郎吏小官的事,何須一一煩朕!”自此以後,群臣就知道了玄宗能尊重大臣的決定。

玄宗弟薛王李業的母舅王仙童,淩辱百姓,被禦史彈奏。薛王李業為其求情,玄宗命中書、門下複查。姚崇等奏曰:“王仙童罪狀明白,禦史所言正確,不可縱容。”玄宗同意姚崇的意見。從此以後,所有貴族都不敢放肆。

為了糾正奢華的風氣,開元二年(714年)七月玄宗下令:“乘輿服禦、金銀器玩,宜令有司銷毀,以供軍國之用;其珠玉、錦繡,焚於殿前;後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錦繡。”又下敕:“百官所服帶及酒器、馬銜、鐙,三品以上,聽飾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銀,自餘皆禁之;婦人服飾從其夫、子。其舊成錦繡,聽染為皂。自今天下更毋得采珠玉,織錦繡等物,違者杖一百,工人減一等。”(《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一開元二年七月條)同時,還罷兩京織錦坊。他還反對厚葬,他認為厚葬無益於死者,有損於生者。於是,要求喪葬務遵簡儉,凡送終物品,均不得以金銀器為飾。如有違者,杖一百。州縣長官不能舉察者,一律貶官。

為了從曆史上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作為治理國家的借鑒,玄宗喜愛閱讀史書,讀到有關政事的問題,他特別留心。但常碰到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於是,他要宰相為他推薦侍讀,幫助他讀書。開元三年(715年)九月,馬懷素、褚無量被推薦為侍讀。玄宗對侍讀非常尊敬,親自迎送,待以師傅之禮。開元三年(715年)正月,玄宗第三子李瑛被立為皇太子。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四月,玄宗與中書門下及禮官、學士宴於東都集仙殿。他說:“仙者憑虛之論,朕所不取。賢者能治理國家,朕與諸位合宴,宜更名曰:集賢殿。”“仙”“賢”雖一字之差,卻反映了玄宗重視人才的態度。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玄宗自認為天下已經太平,逐漸喪失了積極進取的精神,以致生活奢華,不問政事,使富強的大唐皇朝走向衰落。陳致平《中國通史一百講》:“開元二十三年的時候,他覺得國家太平,要表現國家的歡樂盛況,於是大宴五鳳樓,在五鳳樓的殿前,開了一個盛大的同樂會,各種音樂、舞蹈、戲劇,百劇雜陳,讓三百裏之內的刺史縣令,都要帶領當地的樂舞伎人,集合到五鳳樓之下來表演,這種歡樂表演,熱鬧喧天,連續了五日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