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爭民主針鋒相對和敵鬥
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奪取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在中國人民同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民族矛盾基本解決之後,在美國政府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集團,同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就尖銳起來,上升為主要矛盾。經過8年抗戰的中國人民,渴望有一個和平環境,休養生息,重建家園,建立一個和平、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但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完全不顧全國人民的強烈願望,堅持獨裁、內戰的方針,欲獨霸中國人民的勝利果實,蓄謀發動全國規模的內戰,恢複其在全國的反動統治。因而,開始了爭取和平與民主,反對獨裁與內戰的鬥爭,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開封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8年浴血奮戰,參與創建了水東、水西和魯西南抗日根據地,從日軍手中奪回了通許、杞縣等縣城,英勇抗擊了開封及附近地區的日偽軍。日本投降後,蔣介石調動大批軍隊,以受降為名,迅速搶占了開封地區,並對抗日根據地大舉進攻,搶奪勝利果實。
1945年8月,侵豫日軍向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在開封舉行投降簽字儀式。為搶占開封,國民黨將原駐開封的偽軍龐炳勳部收編為華北地區第一路先遣軍。龐部在開封張貼布告宣稱:開封治安由日軍與國軍共同維持,不許其他武裝染指。並命令市民保護日僑一切生命財產,如有損失,唯市民是問。國民黨軍隊從接管開封伊始,就將日本侵略者的利益,擺在開封人民之上。
國民黨軍隊搶占開封不久,國民黨河南省政府重新遷回開封辦公,日偽時期的鐵路、銀行、廣播電台等,統歸國民黨河南省當局接管。抗日勝利後的開封人民,又重新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中國共產黨通過土地革命戰爭,特別是8年抗日戰爭,已經認清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真正麵目,對於蔣介石反動集團將要發動內戰的陰謀認識也是清楚的。毛澤東在1945年8月13日就指出:“對於蔣介石發動內戰的陰謀,我黨所采取的方針是明確的和一貫的,這就是堅決反對內戰,不讚成內戰,要阻止內戰。”同時指出:“內戰危險是十分嚴重的。”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中央還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
根據國內形勢和鬥爭的需要,中央決定撤銷中共冀魯豫分局,建立新的冀魯豫和冀南邊區。新的冀魯豫邊區建立後,原冀魯豫第十二地委、專署和軍分區改稱第六地委、專署和軍分區。
為了保證“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戰略方針的實施,冀魯豫區黨委撤銷了豫東指揮部,並調十五團回華北。同時,水東根據地的部分黨政軍幹部也調回了華北。分區司令員餘克勤回到了華北,由分區政治部主任金紹山接任司令員。十五團和部分黨政軍領導幹部調回華北後,水東根據地的武裝力量相對有所減弱。
在8年抗戰中,開封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除創建了以杞縣為中心的水東抗日根據地,在開封市內,恢複和發展了黨組織,建立了情報機構,在隴海鐵路以北的蘭封、考城人民堅持抗戰,成為魯西南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黃河西的尉氏、洧川等地,創建了水西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勝利後,這些地方成了解放區,成為冀魯豫解放區的南大門。
開封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仍為河南省省會,河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開封以東、以南的豫東解放區,是華北和華中兩大解放區聯係的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毛澤東在一次幹部會上就指出:“……鄭州以東的隴海,這些地方的中小城市是必爭的,這一批中小桃子都是解放區人民流血流汗灌溉起來的。”黨中央把豫東解放區列為必爭必保地區之一。
國民黨反動派為消滅共產黨,搶占勝利果實,抗戰一勝利,就大規模調動軍隊,進攻各解放區。在豫東,國民黨除派部隊快速占領開封外,又把與豫東人民多年為敵的偽軍和土匪武裝進行改編。商丘的張嵐峰部改編為國民政府保安第三縱隊,蘭封縣的張紹儒部、考城縣的馬逢樂部、杞縣的李五林部、睢縣的孟昭華部、陳留縣的侯殿卿部、尉氏縣的曹十一部都改編為國民黨的保安團、隊。
在開封和豫東人民歡慶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候,國民黨便開始了對豫東解放區進攻的部署。
8月29日,國民黨軍隊發動了對豫東解放區的第一次“圍剿”。由國民黨收編的偽軍華北第一先遣軍總司令龐炳勳部首先向解放區發動了進攻,搶占了民權縣城,並伺機進攻考城。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駐湖北省鄖陽一帶的國民黨第二集團軍之五十五軍、六十八軍,在抗戰勝利後即奉命北調進剿豫東解放區。1945年9月上旬,國民黨五十五軍二十九師、一八一師、六十八軍一一九師、八十一師,自許昌一帶向東進剿新黃河以西地區,即冀魯豫軍區第十三軍分區。麵對國民黨軍隊的突然襲擊,冀魯豫軍區八團、二十九團以及地方人民武裝和解放區的黨政機關、人民群眾,由於準備不足,加之軍事力量懸殊較大,遭到嚴重損失,被迫撤出這一地區。9月中旬,國民黨軍隊全部侵占了水西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