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登去世的第二年,孫權立孫和為太子,不久又封孫霸為魯王。可是,孫權卻偏偏十分寵愛孫霸,甚至超過了對太子孫和的信任和寵愛。在日常的待遇上,孫霸所享受的各種禮遇同太子沒有什麼兩樣。按照儒家的禮儀,太子和其他皇子的身份應該在日常的待遇中體現出尊卑的差別,但孫權因為個人的喜好模糊了這一差別,因此促成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之間的不睦。如果隻是他們之間的爭鬥還好,可是圍繞著繼承人的問題,朝中的大臣也分為兩派,一些正直而又從大局著想的大臣如陸遜、諸葛恪、顧譚、朱據、屈晃、滕胤、施績、丁密等為了國家的安定和權威,要求維護太子的名分;而公主魯班夫婦、全琮的兒子全寄、楊竺、吳安、孫奇等則出於個人的私心,想依靠魯王撈取政治上的好處,所以擁戴孫霸,而暗地裏對太子有很多詆毀之詞。有一次,孫權得病,派遣太子到長沙桓王孫策廟祈禱,太子妃的叔父家離廟很近,就把太子請到家中休息。公主魯班聽說了此事,就趁機向孫權進讒說,太子不去孫策廟禱告,卻往太子妃家計議孫權的身後安排來。孫權聽了之後十分惱火,更加疏遠孫和而信任孫霸,兩派大臣的爭鬥也因此愈演愈烈。孫權在病愈之後,感覺到朝中大臣借繼承人問題進行黨爭的危險,於是下決心快刀斬亂麻,結束朝臣各自勾結皇子的局麵,於是他廢掉太子孫和,並將魯王孫霸賜死,讓擁護兩派的大臣都無所依托隻能繼續聽命於他自己。在暫時消除了內部的爭鬥之後,孫權又另立了自己寵愛的潘夫人所生的幼子孫亮為太子。
朝臣之間圍繞著繼承人問題產生的矛盾,不隻是立誰為太子的問題,而是孫吳政權內部複雜矛盾的反映。這正是“禍起蕭牆”的可怕之處。矛盾在爆發的時候,可以從任何一個事件作為突破口,而太子的問題則是國家政治中最為敏感、最為重要也最為棘手的問題。一旦大臣們的矛盾利用太子問題爆發,那麼其破壞力將十分驚人,不但大臣們會各為其主,甚至會把皇帝、後妃和皇子們牽扯進來,成為無人能超身事外的政壇大地震。
而且,因為繼承人的問題,讓孫吳政權內部的一些隱藏很久的矛盾暴露了出來,越來越不可收拾。孫吳政權中最微妙也最可以牽動整個朝廷的關係,就是孫權和陸遜之間的關係。陸遜是跟隨孫權時間較久、功勳卓著的大臣,孫權當年把自己兄長孫策的女兒嫁給了陸遜。在孫吳的軍事統帥周瑜、魯肅、呂蒙先後去世之後,陸遜成為抗拒魏、蜀二國的主要支柱。但孫權對陸遜的重用,主要在軍事方麵,始終沒有交給陸遜政治大權。
孫權曾經下令讓陸遜代替顧雍為丞相,並且說有曠世功勞的大臣一定要得到重用和信任,並且作為保全社稷的大臣永遠受皇權的保護。可是,這不過是孫權口頭上的說辭。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鬥期間,孫權並沒有聽從陸遜有關保全太子、黜降魯王的進諫,又相繼流放了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誅殺了親近陸遜的朝中大臣。後來,孫權甚至下令,派宮中的宦官傳達自己的意思,去責問陸遜的罪過,使陸遜懷著悲憤和鬱悶而死去。
孫權之所以逼死陸遜,決不隻是因為陸遜維護太子,主要症結在於孫權認為陸遜的存在對他的統治已經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為什麼當年可以精誠合作、同甘共苦的君臣之間,會出現如此大的裂痕,會產生如此嚴重的信任危機呢?
陸遜出身於江東大族,在孫策渡江征服江東的時候,陸氏家族死傷慘重,與孫吳統治者的家仇始終是一個解不開的結。後來,孫權為了打開局麵,主動和江東大族交好,並且重用陸遜和他的親族,使得陸家在孫吳政權內部地位顯赫,但孫權卻由此開始猜忌陸遜,惟恐他受到別人的挑唆或者因為個人的心情向自己發難,陸遜手中握有重兵,家族勢力又強大,如果要推翻孫氏家族的統治也不是不可能,這是孫權的一個心病。而孫吳政權內部,自從呂蒙死後,陸遜一直鎮守武昌,聲望與日俱增。吳國的權貴政要,上自太子孫登,下至文武百官如步騭、諸葛瑾、潘濬、朱據等都與陸遜是莫逆之交,而陸遜當年還有協助呂蒙偷襲荊州的大功,又為抗擊曹魏立下無數戰功,可以說得上是“功高震主”。到孫權統治的後期,三國之間的疆界大致已經確定,孫吳政權的軍事力量雖然還不足以西討蜀漢北伐中原,但維持現有的疆界保證內部不受侵害則綽綽有餘。在這種情況下,外敵的威脅不太大,而內部有威望、有才能、有勢力的大臣陸遜卻成為孫吳長治久安的隱患。正因為陸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讓孫權覺得陸遜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曹操,會篡奪自己政權的實際控製權。尤其是陸遜在繼承人問題上,團結了一大部分臣子來擁戴太子孫和,讓孫權感覺十分不安。在孫權在世的時候,由於他和陸遜之間的知遇之恩,還能駕馭陸遜,但太子孫和無德無能,為何陸遜要支持太子呢?孫權認為這是陸遜試圖控製太子而後控製朝政的表現。所以,孫權一方麵想辦法逼死陸遜,另一方麵製造各種罪名來清除陸遜的親族和與陸遜關係親密的大臣。後來孫權立幼子孫亮為太子後,所挑選的輔政大臣不是那些江東的耆老,卻是資望較淺、社會關係比較單薄的諸葛恪,這正說明孫權是在有意避免第二個曹操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