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會以為,奉辭伐罪,大興王者之師,可以輕鬆平滅蜀漢的疲敝抵抗。而以鄧艾的計謀,需要通過陰平小道的崇山峻嶺,在與蜀漢軍隊作戰前,先要與猛獸和瘴氣搏鬥,繞路千裏,直取一國首都,在中外戰爭史上都很少見,如此驚人的計劃,也隻有鄧艾這樣出身貧苦、大智大勇的“亡命統帥”才能製定並予實施!饒是鍾會足智多謀,也不能理解鄧艾戰術的精要。
而在鄧艾得蜀後,更被薑維、鍾會誣陷為有反誌,除掉鄧艾後,薑維更勸鍾會自己謀反,繼續分裂蜀漢,結果二人又為監軍衛瓘率眾魏將所殺,至此,取得蜀漢後曹魏的兩大名將鄧艾、鍾會與蜀漢名將薑維均告殞命,此事也打亂了司馬炎的統一計劃,導致平吳戰役推延多年。
其實,“二士爭功”其中還有更為複雜的曆史背景:
司馬炎平定了國內的異己,野心膨脹,開始計劃滅蜀。他的手下都反對,隻有心腹參謀張華和鍾會讚同。鍾會是名臣鍾繇的小兒子,和蜀漢的馬謖一樣,都是天才參謀。於是司馬炎以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策劃滅蜀之役。
魏景元四年,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馬炎下令,青、徐、兗、豫、荊、揚諸州建造戰船,又命孫吳降將唐谘造大海船,作出準備南征孫吳的假象。但實際上,他使鄧艾統三萬軍進攻甘鬆、遝中以牽製薑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統三萬軍直插武街、橋頭,隔斷薑維的東退之路,鍾會率領主力十多萬,分從斜穀、駱穀、子午穀三路進攻。再以廷尉衛瓘為諸路監軍。
牙門將許儀在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結果跟在後麵的鍾會還是因為一座木橋年久失修而差點墜馬。於是命斬許儀。鍾會沒有統領大兵團作戰的功績,大概怕被部下看不起,所以殺人立威——許儀是許禇的兒子,連他都給宰了,諸軍莫不驚恐,不敢再輕看鍾會了。
漢中駐軍遵從薑維的方略,紛紛後退,隻以監軍王含、護軍蔣斌各五千人守備漢、樂二城。鍾會派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以萬人包圍兩城,自己繼續長驅直入。後主劉禪急派大將廖化、張翼等帶領主力北援,才走到劍閣,就聽說漢中已經沒了。漢中天險,不到一個月就盡數丟失,隻好據險而守。由此可見蜀漢動作速度之緩慢。
這時候薑維在遝中和鄧艾對戰,屢受挫折。聽說漢中出事,他趕緊脫離戰事,東進救援。走到橋頭一看不好,諸葛緒已經在這裏了。於是他改走孔函穀,做出兜截諸葛緒後路的態勢。白癡諸葛緒一害怕,引軍後退,就把橋頭給讓出來了。薑維立刻通過橋頭,直下劍閣,和廖化等會合。這恐怕是薑維軍事生涯中最漂亮的一條計策了,聲東擊西,攻其必救,調動敵軍,打開通路,真是要多精彩有多精彩!
蜀道難行,又多天險關卡,漢軍阻住劍閣,鍾會無法繼續前進。所謂“兵貴勝,不貴久”,再對峙下去沒有絲毫好處,鍾會一籌莫展,準備退兵了。司馬炎苦心籌劃的伐蜀戰役,眼看就要失敗。鄧艾是一代將才,知道這次動用兵力太多,才得了一個漢中就回去,根本得不償失。戰爭對國家政治和經濟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未得大利就退兵,魏的國力、司馬炎的影響力,都會因此大打折扣。他反複苦思之下,提出了“偷襲陰平”之計。
鍾會認為此計過於冒險,不肯同意,於是鄧艾乃直接上書司馬炎,得到批準後,簡選精銳,前往陰平。本來他想和諸葛緒共同進兵的,可是諸葛緒認為自己堵截薑維的任務既然已經成為泡影,就應該直趨白水關,和鍾會合兵於劍閣之下,因此拒不接受命令。鄧艾沒辦法,隻好孤軍深入。
從陰平南下,一路上山道險峻,鄧艾開山前進七百多裏,糧草將盡,才到達江油。駐紮江油的漢軍,以為魏人從天而降,大為恐慌,全無戰意,守將馬邈出降。消息傳到成都,劉禪大驚,急命諸葛瞻北上防守涪城。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亮臨終的時候,向朝廷要求了幾塊薄田,讓兒子回家種地去,別出來做官。可是諸葛瞻不聽,仗著老子的威風,在蜀漢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的實際本領,比老子可差得太多了。當下到了涪城,尚書郎黃崇建議迅速進軍,把鄧艾攔在山地,尋機殲滅,可是諸葛瞻猶猶豫豫,行動遲緩,等到前軍被鄧艾擊破,他才退守綿竹。鄧艾進軍綿竹城下,諸葛瞻仗著人多,出城與戰。鄧艾初戰不勝,鼓舞士兵說:“生死存亡,在此一舉!”再度發起總攻,陣斬諸葛瞻、黃崇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