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酈山高聳一帝陵(2 / 2)

秦始皇菱的墓塚北邊的陵園中心部位有大型建築遺存,可能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出土有線雕的菱形花紋石板、夔紋瓦當和大型磚等。在內圍牆東、南、西三麵的牆外,都有沿牆邊建築的廊房遺址,曾出土有“驪山園”、“驪山宮”銘文的陶壺,從而證實《史記》中多處把秦始皇陵直接稱為“驪山”是有根據的。

秦始皇陵墓地宮的規模和結構,經過考古探測基本摸清。地宮呈長方形,南北長約460米,東西寬約400米。地宮由厚約4米的宮牆圍護著。宮牆用青磚砌成,基本完好。陵墓的東、西、北三麵都有通往地宮的通道。為了驗證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湖海的記載是否屬實,曾對封土中的汞含量作過測定。結果證明,地宮的中心部位有很高的汞含量,麵積達12000多平方米,為一般土層汞含量的280倍。這說明地宮中的灌注汞,經過長期揮發,被封土吸收。而且,汞含量點的分布比較集中,構成有規律的幾何圖案,表明地宮可能並沒有遭到破壞。

秦始皇陵園外東約1公裏處,為兵馬俑坑一號、二、三號俑坑,此後,在其周邊相繼發現殉葬坑、叢葬坑、刑徒墓地、文官陪葬坑、銅鶴陪葬坑等。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其中有13隻銅鶴,兩隻可以證明為仙鶴。仙鶴腳下雲狀青銅踏板,與古代仙人伴鶴乘祥雲有關。這些情況在《史記》中都沒有記載。

有的文獻雖有不同內容記載,可至今又無法得到證實。如《西京雜記》記述:“五柞宮有五柞樹,皆連抱,上枝陰覆數十畝。其宮前有三梧桐樹。樹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脅為文字,是秦始皇驪山墓上物也,頭高一丈三尺。東邊者前左腳折,折處有赤如血,父老謂其有神,皆含血屬筋也。”再如《拾遺記》記述:“工人於塚內琢石,及作碑文,辭多怨酷之言,乃謂之怨碑。《史記》略而不錄”。

秦始皇陵出土文物,部分地再現了他當年出巡天下時所用的車駕儀仗。

出土的兩輛銅馬車,在前引導的是“高車”,小巧玲瓏,輕便靈活;排後的是“安車”,車體較大,富麗典雅。銅馬車相當實物馬車的二分之一。車長3 17米,高1 6米,四匹銅馬通耳高91厘米至93厘米不等。車馬的總重量達1241公斤。主體用青銅製作,由大小3400個零部件組裝而成。其中,有1500多個零部件是金銀製作,金銀總重量為7 7公斤。這是迄今為止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時代最久遠、結構最複雜、裝配最考究、形體最高大的古代青銅馬車。

出土兵馬俑陣,是對秦朝宿衛軍的仿製。出土兵馬俑的著裝,一類身穿交領衽短褐、勒帶、足蹬方口齊頭履。束發,發髻偏於頭的右上方。另一類身穿短褐,外披鎧甲,足蹬短靴或方口齊頭履。頭上束發或戴圓形軟帽。車上的甲士頭上束發或戴小冠。出土陶俑分別組成步、弩、車、騎四個兵種。手中各執弓、箭、弩及青銅戈、矛、戟等實戰兵器,有的負弩前驅,有的馭車駕馬。兵馬俑縱隊的中間有駟馬戰車六乘,由二十四匹大型陶馬拖拉。每輛戰車後有三名身穿鎧甲的武士俑,左持弓,右持矛,中間一人禦車。按照兵種及排列情況分析,一號坑是右軍大隊,二號坑是前軍,三號坑是中軍,即宿衛軍的指揮機關。按當時的兵陣布法,應該有左軍,即四號坑。可能是周文率領起義軍攻至今臨潼時,使得原來的修陵計劃被擱置,從而造成今天的狀況。

出土兵馬俑陣中,步兵、武士、車騎兵全部麵向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