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後記(2 / 2)

在《石化魂》的策劃、采訪和寫作過程中,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中石油和中石化以及中化工集團部分離退休老領導、蘭州石化公司、蘭州石化學院有關領導等給予了有力的幫助,尤其是蘭州石化公司領導細心周到的安排,才使我有幸采訪到了109名副地級以上見證蘭州石化創業和發展的老領導、勞模、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其中年齡在80歲以上者45人,最年長者乃95歲高齡的我國石油煉製第一人龍顯烈。同時,還查閱了400多萬字的各類資料,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比較真實地保存和表現了曆史人物的信息和思考,力爭使作品具有較高的保存價值和曆史價值。

我不能忘記我國石油煉製業功勳龍顯烈,一個95歲高齡的老人,思維清晰、語言流暢地向我講述新中國石油產業發展曆史,他不時地糾正有關文章中的某些不正確提法,其認真的態度令人敬佩;我銘記84歲老技術專家胡菽蘭,從上午8點10分到11點40,她幾乎是一口氣給我係統地講述了“三航兩劑一重”的研發、生產過程;還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石化原副總經理張萬欣也是80歲的老人了,他專程趕來我在北京住的賓館,給我講述砂子爐投產以及許多化工產品的研究開發曆程;首都企業家俱樂部理事長、中石油原副總經理閻三忠,他在出差美國的前一天下午應約接受采訪,講述了蘭州石化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困境和後來促使重整、合並的“161”工程;原化工部副部長林殷才滿懷興致地描述著我國第一批乙烯產品的生產過程……

我更不能忘記在策劃、采訪、寫作到召集部分老同誌座談的整個過程中,蘭州石化公司黨委書記李政華付出的心血;蘭州石化企業文化處處長李海平不厭其煩地指導,並協調外出采訪,提供寫作場所;蘭州石化職工培訓學院黨委書記李鳳梅給予了鼎力相助;原蘭煉宣傳部部長杜永生在有關專業資料提供方麵提供了大力支持;還有初世燦、郭錫聯、戴年喜、時慶林、劉天幹、梁天德、趙文秀、李申平、陳實、劉尚俊、呂宏聲、劉衛東、李繼東等老同誌以及蘭州石化離退休一處鬱吉白副處長、離退休二處霍寶霞處長,蘭州石化駐北京辦事處姚建慶、何同,蘭州石化劉家峽培訓基地趙相林、孫鳴等都提供了大量的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感謝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高誌淩,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楊建仁、副處長方忠義,讀者集團副總經理馬永強,《中國作家》雜誌主編艾克拜爾·米吉提、副主編蕭立軍、編輯旺雪濤,甘肅省作家協會主席邵振國,蘭州石化學院張方明、周興中、孫鬆濱、黃義仿、汝宇林、蒲衛輝、程小紅、宋賢鈞、蘭煒等領導的支持。

劉延治為本書提供了大量珍貴的照片,老照片由蘭州石化公司企業文化處提供,一並表示感謝。

需要感謝的人還有很多,不能一一列出,請見諒。

這本書凝結的是大家的心血,如果沒有組織、領導和同誌們的支持,就沒有《石化魂》的問世。這是一個團隊協同作戰的結果。由於報告文學的文體要求和結構之需,致使采訪過的許多老領導、勞模、技術專家的事跡沒能出現在文章裏麵,但在以後其他形式的作品中將會顯現,敬請海涵!蘭州石化發展到今天,是幾代人不懈努力和艱辛付出的結果,有太多值得謳歌的人和事,但由於篇幅所限,致使大量鮮活的人和事沒有入書,深表遺憾!再加之能力所限,書中難免有瑕疵和表述不周之處,請批評指正。

感謝曆史給蘭州石化留存了許多豐厚的標誌性文化遺產。石化魂是我國工業之魂的縮印。

在黨的十八大召開之際,謹將此報告文學作為獻給黨的一份禮物!同時獻給關心、支持、領導以及直接參與建設和振興石油化工的老領導、老同誌!獻給為繼續推動石油化工跨越式發展而奉獻拚搏的石油、石化戰線的廣大幹部職工!

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