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4)(3 / 3)

蘇武在北海五六年後,恰值單於的弟弟於靬王射獵到北海,見蘇武為求生所學到的技藝,他十分賞識和敬重蘇武,便接濟蘇武衣食,這樣的日子又過了三年,於靬王病故了,蘇武牧的羊也丟失了一些,他又處在窮困艱難的生活之中。

在蘇武出使的第二年,漢與匈奴發生戰爭,蘇武的知交好友李陵被俘,後來投降了匈奴,被封為右校王。單於認為,蘇武長期處在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朝不保夕的絕境中,艱苦生活的折磨會使蘇武軟化,回心轉意,便想利用李陵和蘇武的舊誼,讓李陵去勸降。李陵來到北海,為蘇武設酒宴奏樂,並勸蘇武道:單於知道我同子卿交情深厚,讓我來勸說你。現在你回漢朝的路已經斷了,隻會徒然死在異國曠野,你的一片愛國心,又有誰知?隨後,李陵講述了蘇武家中的情況,他哥哥、弟弟均已自殺,妻子改嫁,妹妹不知下落,蘇武的兒子存亡未知。李陵又勸道:“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蘇武嚴肅地回答說:我蘇武一家受國家大恩,常思為國效勞,雖死無恨。現在有機會殺身自效,即使“赴湯蹈火”也是心甘樂為的。李陵仍不甘心,又想相勸,蘇武斷然說道:“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於前!”一再表達了願為祖國殺身成仁的心誌。聽了蘇武對祖國的一片至誠之語,李陵喟然長歎,連聲說:“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淌著淚,羞愧地離去了。

以後,李陵又來到北海,告訴蘇武,漢武帝駕崩,蘇武聽後,向南號哭,表示哀悼。這時,蘇武在北海已經渡過了十四個春秋。又數年後,匈奴與漢和親。漢朝使者到匈奴,要求放回蘇武等使者,匈奴詭稱蘇武已死。此後,又有漢朝使者到匈奴,同蘇武一起出使的常惠通過看守,連夜去見漢朝使者,陳說當年出使情況,並告知蘇武尚在,他還教漢朝使者對單於講:漢朝皇帝在上林苑中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係有帛書,說蘇武等人在北海。漢朝使者以常惠所教向單於討蘇武等人,並責備單於作偽。單於及其左右隻好答應放蘇武等人回國。

蘇武要回國了,李陵置酒相賀,他對蘇武說道:現在你要榮歸故裏了。你堅貞不屈,威名揚於匈奴,功績顯於大漢,雖然史書上所記載的古代誌節之士甚多,畫上所表彰的忠貞者也不少,但是誰又能超過你呢?李陵的評論,並非過分。

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春,蘇武終於持節回到了長安(今陝西西安)。蘇武從漢武帝天漢元年出使,至今回國,被羈於匈奴前後十九年,出使時,同行百餘人,回來時,隻剩九人。見此狀況,蘇武不禁悲憤交集。蘇武出使時,是40歲的壯年男子,歸來時,已是須發皆白的老人了。

人們歡迎這位曆盡艱難、堅貞不屈的愛國誌士。蘇武牧羊北海十九年,心存祖國,誓不投降的事跡,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熱情。

點評:

蘇武是一位堅貞不屈的愛國誌士。為了自己的信念,曆盡艱難也從不放棄,從而用自己的頑強不屈在曆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