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二章 天地都安靜(1 / 2)

看著李倩一直悶悶不樂,於是袁佳提議去唱歌。

兩人來到KTV。

ktv是KaraokTV。Karaok是個日英文的雜名,Kara是日文“空”的意思,OK是英文“無人伴奏樂隊”的縮寫,到中國就演變成了“卡拉OK。”現在在我國KTV發展迅速,大多都是綜合性,添加了酒吧,迪廳,保健,洗啊浴等,這樣更加適合商務消費的習慣,因此效益比單純的練歌房要好!典範有:銀翼錢櫃,好樂迪等。

KTV的源頭來自於島國,空在日語裏是空洞、虛無的意思,OK指無人伴奏的樂隊。卡拉OK的最初形態隻是供專業樂手在沒有條件帶伴奏樂隊的巡回演出中使用的伴奏磁帶。卡拉OK興起的年代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在島國神戶酒吧做伴奏樂手的井上大佑,在為朋友的錄音機灌製伴奏樂曲時,意識到了這一點。當年的島國處在西方影響下的嬉皮風格裏,年輕人對音樂的迷戀幾近瘋狂,高速發展的資本主義,使得原本性情拘謹的島國人強烈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壓力和無趣。到酒吧等場所聽歌手演唱成了閑時的主要消遣。ktv撕裂嗓子的吼叫似乎隻有在買醉的情況下才會不受控製地喊出來。

因為卡拉OK使普通人不管是夜鶯嗓還是公鴨喉都過了一把歌星癮,深藏不露的性情在麥克風的爭搶中不經意地坦露開來,沒有專業表演的壓力,傾聽的和演唱的在互換中實現了自我選擇及共同的參與樂趣。某些商人看準了卡拉OK將會替市場帶來商機,因此以音響設備建立起卡拉OK帝國。據島國卡拉OK協會統計,卡拉OK最輝煌的時候,在一億多島國國民裏,卡拉OK的消費者達到6000萬以上,成了年銷售額高達160億美元的娛樂產業。

KTV是一個休閑的地方。

20世紀90年代,是卡拉OK最風行的時候,但這也經過一連串的演變。在初期,我記得我小時候,曾見過有人會推著一台卡拉OK作流動式的生意,它帶有兩個麥克風和一個錢箱,不放進錢去,機器就不會播放伴奏音樂,麥克風也不起作用。這和島國一開始推出卡拉OK的情形很像。後來仿效島國的場地設計由開放式轉而成為包廂式的這一段時間內,由於屬高價格、高享受,所以除了商業聚會、洽商之外,一般人在經濟條件許可下,都選擇購置一台卡拉OK。可是近幾年來,家庭卡拉OK機被束之高閣,城市裏的卡拉OK廳發展到量販式。

高價格的大型的KTV都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像:南京君悅、錢櫃、好樂迪這樣的KTV打著連鎖或者量販式的招牌。音響設備好,吃喝玩樂一條龍。消費方式不同,服務也不同。錢櫃可能白領去得比較多,好樂迪便宜一點,學生去得多一些。

隨著當時哈日族的風潮開始盛行時,這股OK風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吹進台灣,被正式譯為卡拉OK。香港、大陸內地包括東南亞基本上延承了台灣的風格,以KTV的形式為主。一開始,台灣完全仿效島國的開放式空間設計,但是效果並不好。台灣商人將原有的包廂式小視聽中心與之結合起來,經改良後,出現了以包廂為主的KTV。即可以欣賞畫麵,又能引吭高歌;互不幹涉,跳舞的跳舞,表演的表演。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的卡拉OK不單單隻是提供唱歌的地方,如今的卡拉OK似乎是一個貶意詞。1996年以後,隨著酒吧、D廳等更豐富的娛樂方式的介入,卡拉OK失去了原來一統天下的地位,娛樂場所的門牌上已經少見這四個字了。但卡拉OK並不甘心退出曆史舞台,它不斷地變換著經營模式,以KTV、CLUB、酒店包間、量販式KTV的麵目一而再再而三地鹹魚翻身,以往單純的唱歌之地衍生出了餐飲娛樂商務交際等多條龍服務。

TV通常解釋為television電視,電視廣播事業的縮寫。

ktv就是KaraokTV,中國原本是沒有什麼卡拉OK的,據說,卡拉OK是咱們亞洲人的發明,由島國傳入港台,繼而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中國大陸。說是“橫掃”,這並不誇張,以前咱們沒什麼象樣的娛樂生活,近現代人就比較可憐,他們一律留著鴨尾巴式的長頭發,穿的喇叭褲大掃帚一樣,手裏還拎著磚頭一般的錄音機,然後三五紮堆,找個角落大跳迪斯科。由於那形象不怎麼樣,所以居委會大媽看見了都繞道走,還不忘教育自己的孫子,看看,這些都是小流氓。聽說某地把跳迪斯科稱為“砸地”,我忍不住樂了,這詞形象。砸著砸著,鴨尾巴長發不見了,喇叭褲不見了,那一代憤世嫉俗的青年們已經惆悵的老去,而滿大街都是卡拉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