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峻(1895~1927)名廣德,濟南市人,山東早期共產黨人。1923年春領導“非基督教大同盟”,開展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宣傳活動,轟動濟南。
1924年以後在濟南,青島一帶從事職工運動。1927年在中共山東省委負責宣傳和農運工作。是年5月23日在千佛山下犧牲。
劉慶祥(1919~1966)濟南市辛莊人,著名勞動模範。1950年創造了我國第一台“對板精窘機”,榮獲全國工業勞動模範稱號,出席全國工農業勞模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九月入黨。曆任濟南機床二廠工會副主席、副廠長,濟南市副市長、市總工會副主席。1966年2月6日病逝。
齊魯大學迎梓隊伍,在紀念遊行中向民眾進行演講。
迎梓隊伍在濟南舉行紀念遊行,經過同風樓飯店處的鬧市區時,周邊民眾紛紛響應。
孔慶三(1926~1950)濟南人。中共黨員。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誌願軍,任班長。同年11月27日在朝鮮鹹鏡南道長津郡新興裏戰鬥中,似自己的肩膀當炮架掩護突擊隊進擊而犧牲。中國人民誌願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誌願軍一級英雄”稱號。
朱文奇(1958~1981)山東電影洗印廠工人,中共黨員。1981年1月21日,在大明湖為搶救落水兒童而獻身。中共山東省級機關委員會授予他‘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他為革命烈士。
六、名勝古跡
趵突泉位於市中心趵突泉公園內,居七十二名泉之首。泉自地下岩縫中湧出,三窟並發,浪花四濺,勢若鼎沸。泉北的濼源堂建於宋代,西南的觀瀾亭建於明代,中立“趵突泉”、“觀瀾”、“第一泉”等明清石碑:後院牆壁上嵌有明清以來詠泉石刻若幹,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紀念堂在趵突泉東的漱玉泉畔。
珍珠泉七十二名泉之一。泉自地下上湧,狀如珠串,故名。泉水彙成水池,約1畝見方,清澈見底。明天順元年(1457)在此建德王藩邸。附近還有濯纓、王府,溪亭等10處名泉,組成珍珠泉群,均流入大明湖。清劉鶚《老殘遊記》描繪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即是這一帶景色的寫照。
黑虎泉七十二名泉之一。源出懸崖下深凹之洞穴中,泉水經三個石虎頭噴出,波瀾洶湧,水聲喧騰。附近有琵琶、金虎、彙波、溪中、瑪堖、九女等名泉14處,組成黑虎泉群。泉對麵有“解放閣”,是為紀念濟南解放而建,台基高10米,上嵌陳毅手書“解放閣”金色大字,雄偉壯觀。
五龍潭七十二名泉之一。由五處泉水彙注而成,水深數尺,廣約畝許,狀若深潭。相傳唐代名將秦瓊居此,昔有“大唐護國公秦叔寶之故裏”碑。
周圍尚有古溫泉、月牙泉、懸清泉、醴泉、江家池等泉水21處,組成五龍潭泉群。
大明湖位於舊城北部,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處泉水彙成,湖麵465公頃。湖水浩渺,綠柳籠煙,景色綺麗。清人劉風誥詠湖有“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句。湖東有紀念宋代文學家、齊州知州曾鞏的南豐祠。還有鐵公祠、曆下亭、北極閣,彙波樓,辛棄疾紀念館、小滄浪、遐園名勝古跡。
千佛山東古名曆山,傳說帝舜耕稼於此,又名舜耕山。隋開皇年間(581~600)因岩石鐫佛遍布山崖,遂稱千佛山。該山海拔285米,層巒疊嶂,蒼秀涵幽。山腰有唐貞觀年間(627~649)始建的興國寺,寺內千佛崖有隋開皇七年至唐貞觀年間雕造的佛像多尊。崖下有極樂、龍泉、黔婁等洞,洞內亦有石佛造像。
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市區南部英雄山麓,1949年始建,1968年竣工,總麵積約39萬平方米,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陵園之一。園內建有革命烈士紀念堂。北部山巔建有烈士紀念塔,塔為乳白色花崗岩砌成,平麵呈長方形,通高3428米,塔身南北兩麵鐫刻著毛澤東親筆題寫的“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鎦金大字,雄偉壯觀。陵園南部為烈士墓地,著名烈士王盡美、鄧思銘、魯伯峻、劉廉初等均安葬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