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華東名城(1)(1 / 2)

一、建置沿革

位置濟南是山東省省會,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山山地的北緣,黃河南岸。北緯36°14"~37°04",東經116°30"~117°44"。東鄰淄博,南依萊蕪、泰安、肥城,西靠平陰,東北與鄒平接壤,西北與濟陽、齊河隔河相望。總麵積4,875平方公裏,市區範圍東至韓倉,西至玉符河,南至石房峪,北至黃河(含鵲山),東西約33公裏,南北約18公裏,麵積483平方公裏。

民國初年山東省議會建築近景。山東省議會位於原貢院舊址,清末,取消科考,興辦教育,將貢院原為科考考生準備的近9000間號舍全部拆除,利用貢院原新號舍地皮,蓋起仿英國議會大廈形式的山東省谘議局。

建築為穹隆頂,兩層,內設木製連椅多排。

民國後改稱山東省議會,國民黨時期改為省黨部。當年因議員們毫無實權,隻能像鳥一樣天天在裏麵瞎嚷嚷。而其圓形建築的外觀像鳥籠,濟南人又稱議會建築為“大鳥籠子”。

沿革商古譚國地。西周至戰國,屬齊國。秦代,屬濟北郡。西漢置濟南郡,屬青州,是“濟南”地名的最早記載。“濟南”因地處濟水之南而得名。

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十六年)置濟南國。公元前154年複為郡,治所東平陵(今章丘平陵城東北)。西晉永嘉末年(公元313年前後)郡治移至曆城(今濟南舊城裏)。其後,曆北朝、隋、唐,置郡置州,多有更替。北宋時為齊州,1116年(政和六年)為濟南府。元改設濟南路。明代複置為府。1368年(洪武元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洪武九年移省治於此。清相沿未改。民國二年,府廢,全省置四道,濟南屬岱北道,並為道治。1914年5月,岱北道改稱濟南道,下轄27縣。1927年全省分為十一道,濟南屬濟南道。1929年7月,析曆城縣城和城外商埠及其四郊,設為濟南市。

二、自然條件

地形地處泰沂山區北緣與華北平原南緣的接境帶上,地勢南高北低,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處黃河及小清河之間,屆黃河衝積平原,海拔由西向東自36米逐漸降至12米,中部山前平原,處於小清河南岸至南部山區的北緣,地勢南高北低,海拔30米~100米,地麵坡度6°~8°左右,有200米以下的小山分布其間;南部丘陵山區,西起長清,東至章丘,其間群山起伏,高度一般在300水~900米,比高在200米~500米之間。全市山地和丘陵麵積為2,779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57%,平原1,974平方公裏,占405%,水麵122平方公裏,占25%。

山脈境內山脈屬泰山山脈北支,自西向東綿延百餘公裏的山脊線(分水嶺),為本區的最高處。主要有黃巢寨(629米),摩天嶺(989米),長城嶺(869米),梯子山(976米),曹曹峪頂(603米),九頂山(833米)。

分水嶺以北,西端有馬山(512米),穆格寨(527米),靈岩山(684米)等南北縱向山脈;中部有天馬頂(884米),黑山寨(780米),康王頂(535米),興隆山(528米)等西東橫向山脈,東部長白山為南北縱向山,最高處為沫湖頂(826米),並有400~600米的山峰多座。市區北部平原上,偶有孤山突起,較著名的有鵲山、華山,標山、藥山等。其高度一般在幾十米左右,最高為華山(197米)。濟南勝景“齊煙九點”,即指這些孤山而言。

河流主要有黃河,小清河兩個水係。黃河自長清縣入境,經郊區、曆城,章丘,沿本區北部邊界,流向鄒平,境內全長134公裏。主要支流有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玉符河等。小清河發源於濟南的泉群,東向流經曆城、章丘、鄒平,由壽光縣羊角溝入海,全長約240公裏,流經本區長度76公裏,境內主要支流為繡江河。

湖泊大明湖,位於濟南舊城北,水麵046平方公裏,主要由泉水彙集而成,為濟南主要風景區。白雲湖,處章丘北部,麵積174平方公裏,水麵積75平方公裏,芽莊湖,處於章丘東北部,麵積538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