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喜歡鳴叫和吼叫,平常所見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蒲牢生活在海邊,它雖然貴為龍子,但是膽子卻比較小,竟然害怕大海中的鯨魚。每當鯨魚攻擊它時,它就被嚇得大聲吼叫。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鍾紐,而把敲鍾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鍾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聲音直達雲霄,響徹天地。
五子狻猊,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似獅,平生喜靜不喜動,喜歡獨坐,喜煙火,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而且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把它想象成佛祖的坐騎,或者雕在香爐上享用香火。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狻猊遇到文殊菩薩,被文殊菩薩電話,跟隨文殊菩薩在五台山享受香火。又因為狻猊是龍的第五個兒子,所以廟宇又被成為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
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在我國普遍傳播,狻猊經過勞動人民的再創造,使它更加具有中國的傳統,就把它布置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菩薩像前。近代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就是狻猊的形象,它使中國傳統的石獅更加威武高大。
六子贔屭,又名霸下,形狀像烏龜,生平喜歡背著東西,力大無窮,碑座下背著巨石的那個就是其遺像。
傳說在上古時代,贔屭常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裏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遇到了他,並收服了它幫助大禹治水,它對大禹惟命是從,開山劈地,疏通河道,為大禹治水不遺餘力。大禹治水完畢之後,大禹擔心它又到處撒野,便搬來巨大石碑,並在石碑上刻上贔屭治水的功勞,叫它馱著,石碑十分沉重,他不能隨意行走,隻能乖乖待著了。贔屭和龜十分相似,但是卻有細微差異,贔屭有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贔屭和龜類的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是不同的。贔屭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吃力地昂著頭,四腳拚命支撐,掙紮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著名的石碑基座都由贔屭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名勝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七子狴犴,又名憲章,傳說中的神獸之一,形狀像老虎。它平生喜歡幫人決斷獄訟,而且十分威嚴,所以被裝飾在獄門上部,故民間有虎頭牢的說法。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升堂問案,坐堂銜牌和肅靜回避牌上,都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防止作奸犯科,維護公堂的公正公義。
八子負屭,平生喜歡文字,繼承了龍的身體,雅好詩文,盤繞在石碑頭頂或兩側,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它的遺像。
我國碑碣的曆史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多彩,它們有的造型古樸大方,碑體光滑照人;有的雕刻精致細膩,筆勢雄壯有力;有的是民間不露名的藝人,看起來也別有一番氣勢。而負屭對這些碑文情有獨鍾,它甘願化做這些碑文的保護神,為他們增光添彩。
幼子螭吻,又名鴟尾或鴟吻,魚頭形的龍(也有說像剪了尾巴的蜥蜴),龍形的吞脊獸,口闊聲音粗大,生平喜歡吞食各類物品,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就是它的遺像,即殿脊的獸頭之形。在佛經中,螭吻是雨神的坐騎,是火的天敵。所以把它安在屋脊兩頭也有震懾火的作用。
“這麼說,這九位每個都成了保護神,所以說每條河流都不會有什麼大的危險的吧。”聽我說完,毛驢接著說道。
“這個我也不能確定,畢竟蕭峰這位大神,不是可以以常理來推斷的。”我說道。
“別管那麼多了,不管怎樣,咱們都得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勇往直前往前衝。”水壺豪氣大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