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數千年曆史從未中斷的文明古國,又有著深遠的曆史纂修傳統。以史書而論,既有正史之二十四史煌煌在列,也有無數民間史著並存爭輝。2002年8月,國家清史編纂工程正式啟動,在一定程度上說也是修史傳統在今日中國的延續。在近代學術分科之前的時代,史學一直居於顯學的地位,上自官紳士人,下至黎民百姓,大致都有"讀史知史"的傳統。當然,普通民眾因受教育程度所限,讀史的途徑、目的和方法都迥然有別。文人學士以辨史、疑史、證史為矢的,升鬥小民則多在故事、戲曲、評書之中領略"後朝戲說前朝事"的樂趣和教益。由是,對曆史著述來說,既有寫法之不同,也有讀法之不同。
在當代,史學早已不是顯學,甚至已是公認的"冷門學科",但這並不表明民眾的讀史傳統已經消逝,也不代表民眾對曆史已經失去興趣。恰恰相反,在經濟現代化進程之中人文傳統的回歸激活了人們對於曆史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經典重讀、電視講壇的時興正是這股文化潛流的反映。但對於非專業的讀者而言,閱讀專業的史著或者大部頭的通史都難免耗時費力。此外,不少的教材都將古代中國、近代中國及當代中國分開而論,難免對完整了解中國曆史造成障礙。本書希望通過較為簡短的篇幅,以18章的內容對從初民社會至今日中國的曆史做素描式的敘述,在內容選擇上以文明發展史為主線,在語言風格上盡量簡潔生動,以便於讀者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可以對中國曆史有一個總體了解。本書還配以相應圖片及照片,便於增加讀者對中國曆史人物及文明成果的感性認識。這些圖片主要選自陳高華等主編的《中華古文明大圖集》和蘇振申編《中國曆史圖說》,謹此致謝。本書可用作大學曆史學專業學生的通史學習及非專業學生的通識教材。
本書是集體勞動的成果,文中序言由朱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撰寫,第一至第四章由魏文享(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撰寫,第五章至第九章由洪振強(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撰寫,第十章至第十四章第一、二節由路中康(西北大學文博學院曆史係講師)撰寫,第十四章第三、四節至第十八章由吳誌國(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撰寫。當然,限於學識水平及經驗,本書肯定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歡迎方家及讀者的批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本書編輯在編寫過程之中也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