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神州陸沉!滿洲鐵騎橫掃華夏,率獸吃人,仁儀盡失!漢兒少誌,淪為豬狗,一朝失節,終生失魂。然滄海橫流,方見英雄本色!漢兒有誌者未絕,與天抗爭奪命,挽大廈於即倒,興義兵,殺胡虜,血作甘泉,肉作牆,一時神州慟哭,日月無光!傳說崇禎皇帝殉國後,天下做四散,諸侯列土封疆,各自為戰。闖王兵敗後這種局麵愈演愈烈,以致八旗橫掃了中原。故國已是昨天事物,漢兒多失節,以致民族危亡,山河破碎,家國不在。各路英雄憤烈舉兵反清,寄希望恢複漢家江山。有英雄冉文仇,於紛亂之際占山為王,聚集萬眾自立為皇帝,一時天下洶洶,投奔者不絕,短短數載便形成一股不小的勢力。清廷為鎮壓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反抗,疲於奔命,一時無暇顧及,冉文仇倒也做了幾十年安穩的土皇帝。到康熙年間,三藩之亂又起,冉文仇聯合三藩抗清,頓時兵馬蕭蕭,嬴糧而景從者數十萬眾。。。。。。
自古蜀道難於上青天,但又有句話叫“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康熙帝為平定三藩,假道漢中下四川攻雲南,冉文仇首當其衝。巴山縱橫,道路崎嶇,對於幾十萬的大軍來說行軍異常艱難。而清軍又多以騎兵為主,山路更是致命,加之盛夏酷熱難當,北方人對西南濕熱的氣候實在無法忍受。冉文仇與吳三桂合謀,利用巴山崎嶇的地形和濕熱的氣候,待清軍困乏之際,在巴山阻擊清軍。吳三桂兵出雲南,走貴州進川,從巴山東麵與清軍正麵交鋒,而冉文仇俟機西出巴山,攻清軍後路,兩麵包抄打敗清軍,進而收複西南,徐圖中原。
主意已定,冉文仇在蘇竹台林拜將誓師。國師馮國木諫言,須得殺人祭旗,祭祀兵仙,若想勝利最好得是“貴血”。世間什麼最貴,當然是九五之尊。所以“貴血”就是皇帝的血。但是皇帝隻有一個,不管是滿人的皇帝還是漢人的皇帝,大家互不承認,所以“貴血”還得是老冉家的。但是誰敢說殺了冉文仇祭旗,這不找死嗎!最後還是國師找了個折中的辦法,殺國舅祭旗。國舅和老冉家有一半血緣關係,也算“貴血”。皇帝拿定主意殺國舅的人頭祭旗,派人請國舅前來商討軍國大事,借機殺人引血。但是事情並不順利,冉母得知自己的兒子要殺國舅祭旗,趕緊遣人為弟弟報信,國舅在半路回馬,逃之夭夭。皇帝盛怒,捉了母親,然後在蘇竹台林誓師大會上發表了個演講,說是為了家國民族大義,驅逐胡虜,恢複中華,也隻能犧牲小家顧全大家,殺了老母親祭旗。老母親當然不會引頸就戮,死前給兒子下了詛咒:“早起晚喪!”
探子回來報告軍情,清軍已經在巴山南麓和平西王的軍隊遭遇,雙方廝殺正酣!不多會兒探子又報,平西王軍占據上風,清軍即將敗退。此時國師諫言,說如果平西王戰勝清軍,功勞全在吳三桂一人,到時吳軍聲威極盛,恐怕冉文仇皇位難保,不如現在趁兩軍疲敝之際,殺將出去,滅了清軍和吳軍分功。到時吳三桂也不好在說三道四,既保全了皇位,又提高了威望,將來推翻了滿清,逐鹿中原時才有政治資本。冉文仇大喜過望,立馬出兵巴山。隻見巴山腳下旌旗連天,清軍軍容整齊,個個如狼似虎,卻不見了平西王半隻軍鞋。冉文仇知道中了清軍的引蛇出洞之計,自知不能後退亂了軍心,隻有硬著頭皮往前衝,興許還可以殺出重圍逃得一命。清軍鐵騎橫衝而來,冉軍陣形大亂,自相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早上起兵,到晚上便全軍覆沒,正應驗了冉母的話。冉文仇帶著千餘人殺出重圍,冒著夜色走小路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