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西方研究中國基督教曆史的新方向(1 / 1)

□李榭熙

基督教來華一直是中西關係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其中以基督教與中國社會的互動關係最受學者關注。近年來許多海外學者利用中外官方檔案、傳教機構檔案、地方史料和田野調查,借鑒人類學研究方法,試圖將研究的重點從西方傳教士和中國反教士紳轉移到入教的平民身上,借此了解民間社會芸芸眾生的生活曆程和入教經過。正如裴士丹(DanielH.Bays)所說,“這種微觀式的社會曆史研究,反映出學者對中國社會基督教群體和中文官方檔案及民間原始史料的重視”。就學術理論來說,學者試圖打破“西方中心論”、“帝國主義侵華論”、“中西文化衝突”和“挑戰與回應”等理論架構,重建吉爾茲(CliffordGeertz)提倡的“地方觀點”和建立一個以中國基督教群體為中心的曆史觀。就研究方法來看,學者以區域史和社區史研究的方法,把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建立的教會村落放置在特定的曆史時空中進行考察,探討基督教群體的興起和發展,並了解基督教與中國社會互動時出現的協調和衝突。最終目的是要寫一部以基督教群體為中心的社會曆史。

1990年代以來的研究成果體現了三個共同的研究旨趣:突出“本土化”強調研究中國傳教信徒群體;突出“地方化”發掘教會和地方社會關係;突出“網絡化”研究跨國跨地區的傳教活動。從地方社會的角度研究基督教在華的發展和由此產生的衝突這樣一種新的研究取向從多個方麵改變了史學界對中國基督教曆史的理解和看法。首先,就研究範式而言,新的研究取向拋棄了傳統教會史研究以西方傳教士為中心、以中國官方或精英反教話語為出發點的研究框架,90年代以來的研究嚐試把傳教活動和反教活動放置在一個中國化的、地方社會化的具體環境之內,來研討中國基督教群體在麵對國家正統文化變遷和地方社會內部危機時,如何利用基督教來重整地方上的政治和社會秩序,並以新的麵貌進入地方社會和國家政治範圍,鞏固基督教群體的既得利益。

另外,新的研究成果還在史料運用方麵做出了大膽和開創性的嚐試,因為這一時期審視中國基督教曆史的視角已經發生變化,並從自上而下和中外之分的傳統研究模式中脫離出來,新的研究更強調利用地方史料和田野調查,目的在於深入了解地方社會上不同類型基督教群體的組織和內部聯係,及他們跟國家權力的互動關係。最後值得指出的是,跨學科的研究取向和史料運用的多樣性也是這一代學術成果的特點。人類學、社會學、區域研究等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新成果和新方法都被廣泛地借鑒到中國基督教曆史研究之中,為我們進一步了解本土化的基督教教會曆史和中國地方社會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易琮摘自《曆史人類學學刊》,第二卷第二期,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