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意大利之後,羅馬尼亞也要求加人德奧聯盟體係。羅馬尼亞在柏林會議上被迫把肥沃的比薩拉比亞割讓給俄國,心懷怨憤;為了阻止俄國在巴爾幹進一步擴張,積極要求與德奧結盟。183年10月30日,羅馬尼亞與奧匈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同一天,德國聲明加人,於是又形成德、奧、羅三國同盟。到 80 年代前期,碑斯麥已完成為孤立法國所需要的聯盟體係。這個體係由三個三國同盟構成,即德奧俄三帝同盟、德奧意三國同盟和德奧羅三國同盟。三個同盟所構成的聯盟體係標誌著稗斯麥的歐洲結盟體係的高峰。這個體係使德奧形成堅固的合作軸心,也保留了通往彼得堡的合作道路,同時也在地中海和愛琴海爭取到新的盟友,稗斯麥已真正成為歐洲列強音樂會的指揮者。但是,這個同盟體係又是充滿矛盾的。兩個三國同盟的基調是反俄的,而三帝同盟既不能從根本上調節俄奧在巴爾幹的矛盾,也沒有給德國放手對法國行動的自由。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稗斯麥沒有從根本上達到自己的外交目的。
185至1886年發生了保加利亞危機。保加利亞人民通過革命推翻了土耳其總督,實現了南北領土合並,並在英奧的支持下,驅逐了沙俄勢力,俄國由此喪失了自柏林會議以來的政治地位,俄奧矛盾再度激化,三帝同盟已名存實亡。此外,俄國的反德情緒也在日益增長。187年6月,三帝協定期滿,沙皇拒絕延續,並在國內開始限製德國工業品輸人。與此同時,法德矛盾也進一步激化。186年7月14日,法國新任國防部長布朗熱利用國慶日舉行盛大的閱兵式對德發出戰爭挑釁,以後,新的軍備建設進一步加強。麵對這一形勢,牌斯麥決定放棄三帝同盟,與俄國單獨締結所謂“再保險條約”。187年6月18日,德俄經過一番“諒解”,簽訂了新的雙邊條約,相互保證以中立態度對待締約國同第三國的戰爭。但是這個條約同德奧同盟條約是相互矛盾的。俄國想利用這一條約來打擊奧匈,德國則想利用它來進攻法國。雙方“同床異夢”,而且彼得堡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受製於這一條約。188年12月,俄國從法國銀行家手中獲得第一筆借款5億法郎。第二年又成功地取得7億法郎和 12 億法郎的兩筆借款。從此法國資本家成為沙皇政府的債權人,這種財政關係為法俄結盟打下經濟基礎。裨斯麥也曾通過公布 1879 年德奧同盟條約,並加強與英國的聯係,來向俄國施壓。到189年初,德俄關係已下降至最低點,德國軍界已在考慮同兩大強鄰(法、俄)同時作戰的準備。法、俄結盟陰影的再度出現,以及英德結盟的前景渺茫,都標誌著彈斯麥的大陸政策已走到盡頭,他在國內的政治地位也開始發生動搖稗斯麥執政初期,德國對海外殖民一直持謹慎態度。這是因為在他的外交戰略中,大陸政策處於中心地位,他不願在德國處於兩而受敵的威脅下,為了殖民地冒同英國發生衝突的風險。但是,從 80 年代起,隨著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德國急需為工業品尋求原料和銷售市場。“沒有一塊殖民地”的德國資產階級開始向宰相施加壓力,要求國家保護在海外開發殖民事業。所以到 80 年代中期,碑斯麥不得不改變看法,接受德國商人海外殖民的請求 1883 年,不來梅大商人阿道夫·呂德裏茨在西南非洲的安格臘·貝昆那地區,從當地的霍屯督部落酋長手中“購置”了一塊商業殖民地。據推測這一地區蘊藏有豐富的金剛石礦,而英國殖民者也正從南非向這一地區擴張。於是呂德裏茨就向律斯麥請求予以保護,並要求建立一個德國的保護國。律斯麥立即向外交部發問:英國對這一地區是否有領土要求?英國外交大臣對此遲遲不予作複,聲稱要先征求南非殖民政府的意見。直至9個月後,稗斯麥才從倫敦得到回音,說從安格臘至好望角之間約1千公裏長的地帶,均為英帝國合法的領地範圍。傅斯麥對此極為惱怒,他在答複中要求英國解釋上述要求的理由。在仍然遲遲得不到英國答複的情況下,他於1884年4月24日電令德國駐開普敦總領事通知英國殖民當局,宣布該地區已處於德國占領之下。這是德國第一塊殖民地,即西南非洲,包括庫內內與奧蘭治之間約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此後,在稗斯麥的授意下,德國駐突尼斯總領事古斯塔夫·納赫蒂加爾又於同年7月,在西非海岸做了一次旅行,用欺騙手法與沿海的一些土著部落的酋長簽訂了幾份條約,把多哥、喀麥隆地區變為德國的保護地185年,一個叫卡爾·彼得斯的“非洲探險家”,以一個較大的德國公司私人代表的身份,通過與土著居民血戰後占領了東非地區,建立了德屬東非殖民地(。這塊殖民地從海岸一直向內伸延到坦葛尼喀,但鄰近的桑給巴爾島由於土著首領和英國的反對未能納人德國保護區以後英國占領該島後,雙方協議將北海東部靠近德國的赫爾果蘭島劃歸德國作為補償。
同一年,德國殖民擴張的觸角還伸向南太平洋,取得了對馬紹爾群島和新幾內亞東北部地區的控製權。後者在年底改名為“碑斯麥群島”,它們與德國之間的貿易曾引起巨大轟動。德國貼現銀行經理阿道夫·漢塞曼授權下的新幾內亞公司是這些地區殖民事業最早的經營者。碑斯麥對殖民地擴張“反常”的熱情,除了國內資產階級的壓力之外,也有調節外交關係的目的。他知道,英國是最大的海外殖民國,由於幾次同英國的結盟談判都無果而終,他力圖通過有限的殖民擴張讓英國政府知道:德國已有實力把外交的目標伸向海外,英國必須重視它的存在,特別是在英俄關係上保持一定距離,並照顧奧匈在巴爾於地區的特殊利益,否則,德國在海外將會給它製造更多的麻煩。此外,他也想給即將上台的皇太子設置障礙,使一貫親英的皇儲從一開始就因英德的殖民地衝突,處於對抗之中。盡管如此,碑斯麥的殖民政策仍然是他對外政策的一個插曲。因為他知道,德國在歐洲所處的居中地位,使它還暫時無法推行世界政策。因而他心目中的非洲地圖是從歐洲劃起的,他的殖民擴張政策是服務於他的全部外交格局謀劃的。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的非洲地圖在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