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遵義會議精神的傳達和曆史評價(2)(1 / 2)

對於遵義會議的曆史意義、毛澤東的功績以及自己的作用,接替博古的張聞天曾作過這樣的評價:“遵義會議在我黨曆史上有決定轉變的意義。沒有遵義會議,紅軍在李德、博古領導下會被打散。黨中央的領導及大批幹部會遭受嚴重的損失。遵義會議在緊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這是一。第二,遵義會議改變了領導,實際上開始了以毛澤東同誌為領導中心的中央的建立。第三,遵義會議克服了“左”傾機會主義,首先在革命戰爭的領導上。第四,教條宗派主義開始了政治上組織上的分裂。這個會議的功績,當然屬於毛澤東同誌,我個人不過是一個配角而已。”毛澤東將遵義會議和六屆六中全會並提,說遵義會議是一個關鍵,對中國革命的影響非常之大。周恩來認為,遵義會議毛澤東才在軍事上糾正了錯誤路線,挽救了中國革命。沒有遵義會議,中國革命不知道要推遲多久。聶榮臻、劉伯承、楊尚昆等認為,遵義會議集 中糾正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勝利結束了“左”傾路線在黨中央的統治,開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新的領導,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這是有極大曆史意義的轉變,正是這一轉變,才有長征的勝利、鍛煉了黨和紅軍基幹,克服了張國燾逃跑主義和分裂黨的陰謀,最終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聶榮臻還認為以後從政治上清算王明路線打下了基礎,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和全軍的領導地位。楊尚昆更認為,遵義會議的最大功勞是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更是指出:“一九三五年一月黨中央政治局在長征途中舉行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誌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並且在這以後能夠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地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麵。這在黨的曆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以上對遵義會議的曆史地位主要圍繞清除“左”傾教條主義軍事路線、確立毛澤東在黨內軍隊地位,為以後長征勝利、戰勝張國燾分裂等方麵論述。老一輩革命家紛紛立言毛澤東成為黨和紅軍的領導。如蕭華在《長征組歌》中描述的“遵義會議放光輝,全黨全軍齊歡慶。萬眾歡呼毛主席,馬列路線指航程。……英明領袖來掌舵,革命磅礴向前進”。朱德一首:群龍得首自騰翔,路線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糾正,天空無限任飛揚。他們的詩歌都強調了毛澤東為領袖的這一點。

二是遵義會議開創了以“團結——批評——團結”方式正確處理黨內矛盾的範例。

毛澤東由於長時間被孤立的磨煉,他深切地領悟到團結大多數的極端重要性。長征路上,他在中央領導層中一個一個地做工作,讓正確的意見為大多數人所接受,這才實現了遵義會議的巨大轉折。賀子珍說:遵義會議後,毛澤東對我感歎地講:“辦什麼事都要有個大多數咧。”她比別人更清楚地察覺到“: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以後,有很大的變化,他更加沉著、練達,思想更加縝密、周到,特別是更善於團結人了。”

由於軍情緊張,主要也是為了團結大多數,毛澤東主張隻是解決最為緊迫的軍事問題,不談政治路線。毛澤東說在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上,才開始批評這些錯誤,改變路線,領導機構才獨立考慮自己的問題。

我們采取的方針是幫助犯錯誤的同誌改正錯誤,采取幫助的態度,所以我們團結了黨的絕大多數。周恩來後來也指出:“毛澤東提出‘先解決軍事路線’這就容易通,很多人一下子就接受了。如果當時說整個都是路線問題,有很多人暫時會要保留,反而阻礙黨的前進。這是毛主席的辯證唯物主義,解決矛盾要先解決主要的矛盾,其次的放後一點嘛。”據楊尚昆回憶:遵義會議主要解決軍事路線問題,沒有涉及政治路線問題,因為自五次反“圍剿”以來,中央在軍事戰略戰術方麵的嚴重錯誤已是毋庸爭辯的事實;至於政治路線方麵的錯誤許多同誌還沒有認識到,解決問題的時機還不成熟,而且追敵在後,關鍵時刻隻能集中精力最先解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十分正確的。這是毛澤東正確解決黨內矛盾的一次光輝實踐。會議實際上一改過去“左”的“殘酷鬥爭,無情打擊”政策,認真開展了批評與自我批評,鬥爭是比較激烈的,但沒有搞過火鬥爭,沒有搞懲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