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勝利者的宣傳。
——湯
因此,談起“政變”,我們往往條件反射般對它持否定態度。
在中國,政變不絕於書,在國外,政變同樣層出不窮,可以說政變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如果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麼我們也可以說,有政治的地方就會有政變,而且可以預計在將來政變也不會消失。
人們對政變持否定態度,究其原因大概是出於三個方麵。其一,政變中充斥著陰謀詭計。可能這是一部分人的喜好,但是更多的人則從心底討厭這些陰謀詭計。其二,政變的流血和殘酷。雖然政變可以分成流血政變和不流血政變,但是幾乎每一場政變都會伴隨著鮮血和殺戮,不流血的政變實在是少之又少。其三,政變是一種破壞現存秩序的行為。當一種秩序確立之後,破壞穩固秩序的行為往往就會遭到人們本能的反對。
其實,“政變”本身並不具有固定的褒義或貶義性。政變是統治集團內部一部分人采取軍事或政治手段造成國家政權突然變更的行為,與武裝鬥爭奪取政權和製度上的合法繼承兩種方式一樣,政變不過是政權變更的另一種手段罷了。
當然,並不是說今天我們以新的眼光看待政變,政變就不再具有價值評判的意義了,也不是說伴隨著政變所發生的流血和屠殺就可以從此視而不見了。恰恰是因為政變並不固有的褒義或貶義性,我們才更應該對政變中無辜者的鮮血表示痛惜,對無節製的屠殺加以譴責。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成祖朱棣的武功極為突出,儼然有與太祖朱元璋並駕齊驅的勢頭,但是他在靖難之役後進行了毫無人性的殘殺,種種暴虐殘酷,難以形容,這些血淋淋的事實難道可以被當作是社會進步的代價一掠而過嗎?當後世人醉心於永樂大帝和大明帝國的輝煌時,誰來傾聽那些無辜死難者的痛苦呼救聲?不單是政變,很多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都應該從普通民眾的角度加以重新審視和評價。
雖然我們不應該完全用今天的標準來評價和要求古人,但是,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抑或是將來,都應該有一種珍視生命,尊重他人的普世價值標準。真正能夠留在人們心中,讓人懷念令人感動的是那些懷有一顆慈悲心的人,而不是那些殘民以逞的暴君,也不是那些用無辜者的累累白骨鋪築自己權力之路的梟雄。
本書首要在於帶給讀者真實的曆史,種種神奇怪異事跡,多屬偽造附會,雖然這些故事讀起來可能津津有味,極能吸引讀者的眼球,但是本書並不期望用種種荒誕不實的故事來浪費讀者的時間。雖然在書中作者也涉及了一點傳說故事,但讀者讀過之後就會發現,作者涉及的目的是為了對比、分析和批判,而不是濫竽充數。
讀史不僅要知道曆史事件是什麼樣子的,還應該知道這些事件是怎樣發生的,是如何一步步演化的,這些事件到底給後世帶來了什麼,也就是常說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若非如此,除了消磨時間外,讀史不能帶給人們半分益處,還不如去讀點風花雪月的才子佳人小說消遣一下。
以上兩步隻是讀史的低級要求,而能夠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認識,這才能稱得上是真正讀曆史。
本書中的見解都是作者思考的結晶,所發的議論也都是有感而發,絕不濫竽充數和無病呻吟。
某些見解或許駭人聽聞,但作者的結論都經過論證和分析,決然不為追求駭人聽聞而駭人聽聞。作者也不奢望讀者認同作者的所有觀點,讀者可以提出批評,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卻不能說作者是在胡說八道。
事實上,讀者能夠提出批評,能夠有自己的新觀點,這正是本書作者樂意見到的。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學者致力於曆史,留下了數不盡的曆史著作,大曆史學家的學識和見解自然非我等所能比肩,但這並不妨礙我們關注曆史,並不能說我們就沒有發表曆史見解的權利。隻要認真學習和思考,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曆史觀,每個人都可以是曆史學家。哪怕自己的結論淺薄幼稚,哪怕自己的見解已被前人闡發過了,這些都不要緊,重要的是我們思考過了,比思考之前有了提高,我們有了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灌輸給我們的曆史觀點。
本書作者還希望通過考察曆史人物所處的環境和曆史人物的性格來分析曆史人物的所作所為,希望能夠向讀者展示在專製政治製度和與之相應的社會環境中人的本性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本著對讀者負責的原則,本書並沒有依照“大史不虛,小史不拘”的寫作方式來寫,不僅大事上不敢馬虎,小事上也不去猜測虛構,更不敢無中生有杜撰古人的言語和舉動,以免誤導讀者。雖然書中的表述不是原話的全盤翻譯,但書中的表述是符合說話者的原意的。
希望這本書能夠讓讀者有所收獲,有所感悟。最後再重複一次,讀者如果能夠對本書提出批評,能夠形成自己的曆史見解,這正是本書作者樂意看到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曆史觀,都應該有思想的自由和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