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服飾的製作工藝,是形成各種民間服飾藝術特點的基礎。同樣的題材、同樣的內容,甚至是同樣的形式和構圖,由於製作工藝不同,其效果完全兩樣。民間服飾藝術的製作工藝,可以說是民間服飾藝術的靈魂,否則就體現不出來某種服飾的特點。
前文曾簡要地介紹了一下刺繡,其實刺繡是漢族和眾多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的手工工藝,全國各地都有流行。刺繡的方法是用繡花針穿上花線,刺繡在紡織品上。刺繡之前先用“花繃子”把布“繃”好,在上麵描繪上圖案,然後用繡花針一針一針地把圖樣繡滿。中國的刺繡至少有三千年的曆史,從周代開始刺繡已經很普及。周朝的天子所穿的“冕服”上,就繡有日、月、星、山、龍、華蟲、崇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章花紋,一般的“冕服”用畫的方法製成,比較講究的就用刺繡的方法。從漢朝開始刺繡已經很發達了,刺繡的水平日益提高,到唐、宋時代刺繡的技巧,更有了長足的發展。刺繡技藝複雜多變、針法多樣,刺繡的題材也是五花八門,如山水、花鳥魚蟲、風景人物、吉祥物等。唐朝詩人杜甫有詩雲:“刺繡五紋添絲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到了明代刺繡開始用於服飾的裝飾,家庭的服飾繡品逐漸地多了起來,到清代家庭繡品已經很普及了。服飾品花樣翻新,如扇套、煙荷包、香包、台布、靠墊、枕頭、繡花鞋、帽子、披肩、雲肩、圍裙、衣服、裙子等。後來戲劇逐漸發達,刺繡用在戲裝上也很講究,戲裝上常用的蟒、帔、靠、褶、衣等都是很講究的藝術品。刺繡的方法比較複雜多變,如彩色絨線繡、平金平銀繡、圈金絨繡等。刺繡在民間普及後,其技藝更是多樣化,舊時的針法多用稀針、手針、側針、拉繡等傳統方法。後來又發展出多種多樣的針法,如:滾針、遊針、扇形針、網繡、鎖絲、刮絨、戳紗、納棉、鋪絨、兩麵繡等。由於中國的人口眾多,民間的穿戴問題要靠大眾來解決,因此民間服飾刺繡在全國各地發展很快,並出現了很多流派。刺繡所以在民間大發展,主要原因是老百姓審美的需求,雖然貧窮,但愛美是人們的渴望;二是刺繡工具簡單,花繃子完全可以自製;三是刺繡已經成為女孩子必須學習的技藝,所謂的“女紅”。
刺繡的種類很多,門派也很多,中國的四大名繡:蘇繡、湘繡、蜀繡、廣繡是最有名的,其他還有京繡、顧繡、甌繡、徽繡等。
“顧繡”是中國漢族的著名刺繡,主要產於上海。為什麼叫做“顧繡”?據說明朝嘉靖年間,有一富豪顧名世,其長子顧彙海的小老婆繆氏,擅長刺繡,繡出來的佛像、人物形象逼真,色彩鮮豔,做工細膩。一條絲線劈成若幹比頭發絲還要細,“落針用線無針線痕跡,配色深淺濃淡,精妙得宜,自然渾成”(葉大兵,烏丙安主編《中國風俗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顧名世的孫子顧壽潛和孫媳婦韓氏善於繪畫,韓氏把繪畫的技藝用在了刺繡上,人稱“畫繡”。後來顧氏家族敗落,隻好以此為生,傳授技藝,廣為傳播,一時上海以此為業者多了起來。從這時起顧繡從欣賞品逐漸轉向服飾用品,有商人開設顧繡莊專門經營顧繡,由此“顧繡”的名聲大振。
“京繡”也是漢族的著名刺繡,主要產於北京。明、清時代已經有了“京繡”的獨立行業,以刺繡服飾品為主,如煙盒包、香盒、香桶、荷包、扇套、耳套、帕袋等。繡工精美,題材多為花卉、壽字、幾何圖案等。香桶、帕袋都是掛在腰間的服飾品,如:“香桶”是一種桶形的香袋,內裝桂皮、香茅、桂花、菊花等,據說有清心、祛病的功效。
“蜀繡”也是中國的四大名繡之一,又叫做“川繡”,早在晉代就已經很盛行。蜀繡以軟緞和彩色絲線為刺繡原料,采用“抽紗刺繡”、“挑紗刺繡”等方法,繡出來的衣服、鞋等服飾品,鮮明精巧,十分好看。蜀繡的做工十分細密、富於變化。另外還有廣繡、蘇繡、徽繡等,都是民間流行很廣泛的服飾繡品,眾多的民間服飾刺繡,構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服飾刺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