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以漸
傅以漸,山東聊城人。字於磐,號星嚴。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卒於清康熙四年(1665)。清順治三年(1646)狀元,授弘文院修撰。後多次升遷,從國史院侍講、秘書院侍講學士、國史院學士,至順治十一年授秘書院大學士。順治十二年,傅以漸奉詔陳述時務,他上奏安民策。所奏合國情、順君意,遂加封太子太保,成為後來繼位的康熙帝的老師。改任國史院大學士。
傅以漸自順治四年出任會試同考官後,曾先後多次兼文武殿試讀卷官和會試主考官等。他直言上奏,提出廢除禁例、改革會考製。
傅以漸學識淵博、精於稽考、嚴於治學。他以壁為紙,焚香夜讀,博通眾書。曾受命充《明史》《太宗文皇帝實錄》纂修官,作《資政要覽後序》,撰《內則衍義》,複核《賦役全書》,修《易經通注》。
著有《貞固齋詩集》。
劉子壯
劉子壯,湖北黃州(今湖北黃岡縣)人。字克猷,號稚川。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卒於清順治九年(1653)。清順治六年(1649)狀元,授國史館修撰。順治帝針對廷試對策八股套話濫行。明令該科不得用四六文俗套廷對。劉子壯直陳利弊、樸茂沉雄,文風深合旨意。殿試策對主張民族和睦,省刑薄賦,也深得順治帝賞識,遂大魁天下。順治九年充會試同考官,試畢,告病還鄉。不久即病故。享年44歲。
劉子壯雖然僅有修撰銜,但他才氣過人,文名遠揚。在殿試策對時,不僅文筆優美,而且立論務實。他對時局提出了自己的政見:首先是恢複經筵講讀,請名儒為皇上講經釋義。開設貴胄八旗學校,讓貫於騎射的八旗子弟坐下來讀書。其次是皇帝每日臨朝,與群臣共議國家大事。再次是廢屯田、減免稅、發展生產。這些見解不僅被順治皇帝讚賞和采納,而且對鞏固、維護清朝的統治有很高的價值。
劉子壯與熊伯龍以古文造詣高深,被世稱為“熊劉”。其二人與康熙時代的韓菼、李光地,被稱為“順康四大家”。
著有《屺思堂集》。
鄒忠倚
鄒忠倚,江蘇無錫人。字於度,號海嶽。生於明天啟三年(1623),卒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清順治九年(1652)漢榜狀元,授秘書院修撰。原為上一科進士,殿試未能通過。發憤三年,終獲魁首。是清朝第一個“補考狀元”。因該科效元朝製,分設漢、滿兩榜,故為漢榜狀元。登第兩年後病重,不久去世。時年32歲。
鄒忠倚自幼飽受儒家學說影響,對父母講求孝道,他曾因其父病臥在床,連夜趕路數十裏。途中失履竟未察覺,孝順父母可謂至深至切。他對友人也體貼入微。順治十一年,他邀一友自無錫來京;然後,他又安排其友參加科考,以圖前程。可知,他雖身為狀元,作了京官,卻未忘記布衣之友,慮及朋友的未來。
鄒忠倚少年時就受其父影響,衷情恬靜山水。為官後,依然向往閑靜歸隱生活。曾有詩雲:“入世苦不遲,入山苦不早。千載馳驅情,零落歸荒草。柴門靜無事,大小倏成懷。石澗何時流,夕陽塞古道。”鄒忠倚工書。其詩文意境靜幽。
著有《雪蕉集》《箕園集》。
史大成
史大成,浙江鄞縣人。字及超,號立庵。生於明天啟元年(1621),卒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順治十二年(1655)漢榜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順治十五年為戊戌科會試同考官。康熙十一年(1672)由侍讀學士升為內閣學士、日講起居注官。康熙十二年升為禮部左侍郎,康熙十三年仕至禮部右侍郎。康熙十五年退休辭官。與嚴我斯、蔡啟僔同舉順治甲午科浙江鄉試,三狀元鄉試同一榜,空前絕後。
史大成曾充任日講官、經筵講官等,為皇帝及滿族貴族官員講解漢族傳統文化。使漢、滿民族增進了解。當朝議各執己見時,他善於綜合、折衷,以達到融和。
他曾多次典司科考。順治十五年任會試考官。康熙八年任順天鄉試主考,十五年任殿試讀卷官等。每每盡心盡力,廉潔公正,恪盡職守,唯才是舉。被認為是稱職的考官。
他淡泊名利。曾為服侍父母削籍革職,他泰然處之,棄官職如棄敝履。但心中卻記著為民做事。即使棄官在鄉,也廣行善事。他捐資義修家鄉水利。其母卒後,曾返京複職,不久以疾辭官。康熙二十一年卒於鄉裏。
史大成工詩文,著有《八行堂詩文》。
孫承恩
孫承恩,江蘇常熟人。原名曙,字扶桑。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卒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清順治十五年(1658)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孫承恩聰明好學,博才多識。讀書時,便以文才聞名鄉裏。順治帝殿試考生,親閱孫承恩卷。見他敢於直抒己見,針刺時弊,尤其對“克寬克仁,止孝止慈”之論倍加讚賞。拆開彌封一看,籍貫等如去年因順天鄉試作弊而流放關外的孫朿。心生狐疑,遂立遣大學士王熙從速麵詢孫承恩。王熙與孫承恩私交頗深,故將帝欲點他為狀元但又疑與孫朿一家之事告之。孫承恩道:“禍福乃命中之數,決不可以欺君賣弟。”王熙再三規勸不成,遂策馬告辭。途中深為好友惋惜,於是又返回複問:“你真的不後悔嗎?”孫承恩答道:“至死不悔!”王熙回宮。順治帝正秉燭以待,王熙隻得如實秉報。順治帝聽後大悅,認為孫承恩品行可嘉,義不賣弟,忠信可貴,遂點為狀元。順治十六年,孫承恩任會試考官。是年從順治帝遊南海子,賜騎禦馬,遇上大風中寒,不久病故。順治帝賜金助葬。
孫承恩工書,能詩文。在職短暫,政績難言。但其有才有德,被世人推崇。
徐元文
徐元文,江蘇昆山人。字公肅,號立齋。生於明崇禎七年(1634),卒於清康熙三十年(1691)。清順治十六年(1659)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徐元文初冒姓陸,出仕通籍後恢複徐姓。他與兄徐乾學、弟徐秉義以文名顯於世,世稱“昆山三徐”。順治帝稱徐元文為佳狀元,賜冠帶、蟒服、乘禦馬等,恩寵有加。
康熙八年(1669),徐元文出任陝西鄉試主考。不計門第,唯才是舉。康熙九年升任國子監祭酒後,為太學精選品學兼優、年輕有才智之士,停止捐納以正學風。徐元文致力於教學,舉止端莊、音吐宏暢。主持學政期間,革除弊端,整頓教學,為康熙帝讚賞。
康熙十三年,徐元文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次年,改任翰林院掌院學士、日講起居注官。康熙十九年升為都察院左都禦史。三藩之亂平定。徐元文上疏請恩赦受脅迫而從叛之數十萬人,廢除以往占奪民利破壞國政的舊製。此時,有人上疏主張為皇帝歌功頌德,請求登封泰山大典。徐元文獨持異議,直言上奏:當務之急不在禮儀活動,而是“振綱紀”“核名實”“崇清議”“厲廉恥”。康熙帝對徐元文幾項建議頗為讚賞,一一采納。
徐元文為政清廉剛正。退休回鄉時,船過臨清,關口守吏勒索且大肆搜查。徐元文為官一生僅有數千卷圖書、祿金三百兩而已。
徐元文奉命曾撰《孚齋說》,主持監修《太宗實錄》《平定三逆方略》及《明史》等。著有《含經堂集》。
馬世俊
馬世俊,江蘇溧陽人。字章民,號甸臣。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卒於清康熙五年(1666)。清順治十八年(1661)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廷對時,侃侃直陳。稱王者天下為家,不宜示同異。時論偉之。後遷侍讀。因去世早,僅仕至侍讀學士。
馬世俊家境貧寒。未登第時,龔鼎孳閱其文卷,以為其有才,每年末資助薪炭。曆三十載輾轉應考,終於奪魁。馬世俊儉樸謹慎,注重操守。“釋褐時,貧不能具軒。策蹇驢,老蒼頭攜宮袍隨之。士林傳為佳話。”清代名儒何焯道:“我朝大魁,前劉後韓,世俊居其間,鼎足而三。”
馬世俊少年聰穎。曆經坎坷,詩文更佳,兼精書法繪畫。書法人稱他有右軍、右丞“二右”之才。繪畫長於山水,好作巨幅之畫。其詩作一洗詩人之習性,有感於身世而多不平之語。其詩品清正不凡,“潛思雋旨,聲戛金石。”頗有盛譽。他的詩妙語層出,狀物傳神。《長興舟中》雲:“洞庭芳草連天遠,震澤孤帆帶雪飛。”《早發濟寧》詩有:“碧湖千嶂山,斜日小亭收。”堪稱詩畫。
著有《匡庵詩文集》。
沈廷文
沈廷文,浙江秀水人。字原蘅,號元洲。生卒年代不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康熙三十三年任會試同考官。仕至修撰。
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初六,戊辰科會試主考官內閣大學士王熙等進呈試卷。康熙帝令原封發回主考官等閱定。三月二十八日,上禦乾清宮東廂便殿殿試。二十九日早,傳臚於太和門前,賜貢士沈廷文、查嗣韓、張豫章一甲進士及第。範光陽等42人二甲進士出身,陳於豫等103人三甲同進士出身。
沈廷文生性孝道。其父沈仲霖曾效力於南明,清軍入廣東後,被清軍監禁。沈廷文親到軍中,苦苦哭訴,終使其父獲釋。在京為官,年年不忘為老父作壽。進孝之心,為人稱道。
沈廷文勤奮好學,具有相當稽考古代典故舊聞的能力。他注重史實考訂,針對曆史典故軼聞出處多有紕漏的混亂情況,搜集大量史料,編寫了《廣事同纂》。對恰當運用典故舊聞、準確把握來源史實大有裨益。
著有《廣事同纂》。
戴有祺
戴有祺,江南金山衛(今上海金山)人。字丙章,號瓏嚴。出生年不詳,卒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清康熙三十年(1691)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是科考官擬定:第一名吳昺,第二名戴有祺,第三名楊中納。康熙帝認為戴有祺書法好,遂定之為一甲一名。戴有祺取狀元後不久便告假,回鄉服喪。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科鄉試為內直諸詞林官。是年大考詹翰被列為三等,依例降職為候補知縣。仕途不暢,他不肯赴職。辭官離京,歸鄉隱居,再不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