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北民族中,羌族發源於隴右地區,在上古時代曾扮演過重要角色。她的一部分很早就進人中原地區,參加過周人反對商紂的鬥爭;她的傑出人物薑尚,幫助西周王朝推翻商朝和鞏固對今山東北部的統治。後來羌族又向南、向西發展,在西南和河湟、西域地區的曆史中,都留下了其足跡。在漢代,羌族反對封建統治者的鬥爭有聲有色,最終促使東漢王朝瓦解。
漢魏之際,羌人再一次東遷,族眾幾乎遍布關中,所謂“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其中羌人占有很大的比重。永嘉之亂後,晉室東遷,北方形成各民族豪帥擁眾割據的局麵。關中的羌人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軍事力量,於是成為各族軍事集團爭相奪取的對象。淝水之戰以前,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羌姚弋仲率本部落進入關中後,勢力有所發展,但與其它割據勢力相比,仍較弱小,隻能處於依附地位。後來這支力量進入關東。不久,姚弋仲之子姚襄統領其眾,又返回關中,他被前秦苻堅所殺,其弟姚萇投降。淝水之戰以後,姚萇在關中得到西州胡、漢勢力的支持,於公元386年稱帝,建立後秦,這是羌人在十六國時期建立的唯一政權。此後南北朝時期,羌人建立了兩個小國,即在今甘肅宕昌的宕昌國和在今四川南坪的鄧至國。它們規模不大,國勢弱小,隻能依違於南北之間。
陳啟生同誌長期關注隴南地方史誌,出版有這方麵的專著。最近他又完成《宕昌曆史研究》。這本地方史地著作,包括宕昌古代的許多方麵,其中宕昌國是一個重要內容。宕昌國乃羌族梁氏所建,《宕昌曆史研究》認為,梁氏乃羌族參狼種,這個看法是正確的。
《後漢書·西羌傳》記載,漢代羌族有150餘種。在川甘交界一帶,“或為犛牛種,越嶲羌是也;或為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不過《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自冉、耽以東北君長以十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冉、以東北”,指今四川成都以北鬆潘至茂汶一帶,鬆潘至茂汶的東北,就是今甘肅武都地區。這是說武都地區在古代是氐族的聚居地區。《三國誌》裴注引《魏略·西戎傳》也記載:“氐人有王,所從來久矣。自漢開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種人,分竄山穀間,或在福祿,或在沂、隴間。”也說武都原來是氐族聚居區。這說明武都郡少數民族的主體是氐族,而武都郡的故道、平樂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等,都是氐人集中生活的縣。而其他的縣當然也有氐族,或者數量不多。
武都郡也有羌族,主要分布在其西部的白龍江上遊,這裏與隴西郡是連成一片的。《後漢書·馬援列傳》記載:建武“十三年,武都參狼羌與塞外諸種為寇,殺長吏。援將四千餘人擊之,至氐道縣,羌在山上,援軍據便地,奪其水草,不與戰,羌遂窮困,豪帥數十萬戶亡出塞,諸種萬餘人悉降。於是隴右清靜”。武都參狼羌為寇,寇掠的是隴西郡,所以隴西太守馬援率四千餘人擊之。氐道縣屬隴西郡,在今甘肅禮縣、岷縣交界一帶,其南就是相鄰的武都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