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無數人為了安身立命,為了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都在不斷地學習並實踐著各個方麵的進退規則。他們深知,要在競爭中獲勝,要想達到自己的目標,就必須掌控人生主動,而不能受製於人。
因此,他們了解了“該出手時就出手”,懂得了“詭計總是不動聲色的”,學會了“讓自己變得高深莫測”,做到了“得饒人處且饒人”……
在歐洲中世紀時期,一位雇傭兵首領拯救了一座城池,城內善良的百姓千方百計地想要報答他,可是用哪種方式呢?
金錢似乎顯得輕微,多少金錢才足夠獎勵保存一個城市自由的人的功績呢?有人想讓這名雇傭兵首領擔任城邦領主,但又有人反駁說,這也不足以報答他。最終人們采用了他們一致認為最完美的方式:“讓我們吊死他,然後把他封為我們的守護聖人吧!”
這就是雇傭兵首領得到的回報。
1847年,32歲的俾斯麥成為普魯士國會議員時,在國會中竟然沒有一個可信賴的朋友。細心地觀察之後,他決定與當時已經沒有任何權勢的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結盟,這與人們的猜測大相徑庭。腓特烈·威廉四世雖然身為國王,但個性軟弱,明哲保身,經常對國會裏的自由派讓步。這種缺乏骨氣的人,正是俾斯麥在個性及政治上所不屑的。
俾斯麥的選擇的確讓人費解,然而他卻依然不斷討國王歡心。當其他議員攻擊國王諸多愚昧的舉措時,隻有俾斯麥支持他。
1851年,俾斯麥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腓特烈·威廉四世任命他為內閣大臣。他並沒有滿足,仍然不斷努力,請求國王增強軍隊實力,以強硬的態度麵對自由派。他鼓勵國王保持自尊來統治國家,同時慢慢恢複王權,使君主專製再度成為普魯士最強大的力量。國王也完全依照俾斯麥的意願行事。
1861年腓特烈逝世,他的弟弟威廉繼承王位。然而,新的國王很討厭俾斯麥,並不想讓他留在身邊。
威廉與腓特烈同樣遭受到自由派的攻擊,他們想吞噬他的權力。無奈的國王感覺無力坐穩如此危險不安的王位,開始考慮退位。這時候,俾斯麥再次出現了,他堅決支持新國王,鼓動他采取堅定而果斷的行動對待反對者,采用高壓手段將自由派趕盡殺絕。
盡管威廉討厭俾斯麥,但是他明白自己更需要俾斯麥,因為沒有他的幫助,自己的權位就會麵臨危機。於是,他任命俾斯麥為宰相。雖然兩個人在政策上有分歧,但並不影響國王對他的重用。每當俾斯麥威脅要辭去宰相之職時。國王從自身利益考慮,便會讓步,這種方法很奏效,可以說,俾斯麥在真正意義上掌握了國家的權力。
當時,很多野心勃勃的青年政客,都希望自己能夠在國家政權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於是,他們把精力傾注在最有權勢的人物身上,希望能夠以此掌握權力。而俾斯麥則認為,依附強勢是愚蠢的行為,因為強勢已經很強大了,他們可能根本就不需要你;而與弱勢結盟則更為明智,可以讓別人需要你而依附於你,讓自己成為他們的主宰力量。他們不敢離開你,否則將會給自己帶來危機,他們的地位就會受到威脅,甚至崩潰。
俾斯麥聰明地攀上了權力的最高峰,他身為國王的左右手,不僅牢牢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同時也掌控著國家的權力。
意大利的卡曼約拉伯爵1442年受雇於威尼斯城。當時威尼斯和佛羅倫薩長年交戰,矛盾難解難分。卡曼約拉伯爵是所有首領中最赫赫有功的一位。
一天,伯爵應邀前往威尼斯,接受盛情的款待和崇高的榮譽。晚上,總督邀請他共進晚餐。然而他並沒有在總督府享受盛宴,而是被帶進了大牢——他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控,第二天,在聖馬可廣場被斬首示眾。
還有許多和他一樣驍勇善戰的將領,損失他一個並不會影響統治者的地位。
在這個世界上,失去一個可以替代的人對於權勢者來說,並不會有太多的損失。
中國有句成語“兔死狗烹”,意思是說事情成功後,一些曾經有過功勳的人,往往得不到好的報答,因為他們再也不被需要了,遲早都會有新人取而代之。
真正聰明的人寧願讓人們需要,而不是讓人們感激。有禮貌的需求心理比世俗的感謝更有價值,因為有所求,便能銘心不忘,而感謝之詞最終將在時間的流逝中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