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氣養生談(7)(1 / 3)

現在的粽子真是名目繁多,糯米中包夾有火腿、蛋黃、紅棗、豆沙等等,使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但糯米屬黏食,往往不易細嚼,加之糯米蒸煮後又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增加了消化酶的負擔,因此有些人不宜多吃粽子,如:

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患者。粽子的品種繁多,其中肉粽和豬油豆沙粽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上述病人吃多了,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髒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老年人和兒童。粽子用糯米製成,黏性大,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出現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胃腸功能弱者。粽子蒸熟後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吃後會增加消化酶的負荷。用來包粽子的糯米,性溫滯氣,含植物纖維既多又長,吃多了會加重胃腸的負擔,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的人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含有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吃時通常還要加糖拌和,如果不加節製,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病情加重,甚至出現糖尿病昏迷、酮症酸中毒,搶救不及時有生命危險。

在古代,五月俗稱惡月,惡讀悟,是深惡痛絕的意思。傳說因為這月裏常常瘟疫滋生,邪魔逞凶。因此,端午節還有掛艾條、飲雄黃酒的習俗。雄黃酒主要用於防病和祛毒。中藥典筆記載:“五月五日飲菖蒲、雄黃酒,可除百疾而禁百毒。”雄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解毒、殺菌、辟邪之功用。菖蒲,亦為藥材,有鎮靜、安神之功能,並且具有芳香氣味,可做香料。在端午節前,民間要用菖蒲根和雄黃泡酒,曝曬於太陽下麵,以備節日飲用。民諺有“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的說法。節日期間,成年人除飲雄黃酒之外,還要在七竅之處塗抹一點。小孩子不飲酒,做母親的則要用筷子蘸酒,點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臍等處。曆代相傳,說是可以辟瘟和驅除蛇、蠍、蜈蚣、蚰蜒等五毒害蟲。

俗語有“端午到,插艾蒿”的說法。艾蒿昧辣,屬於一種芳香化濁藥物,具有殺蟲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蒼蠅等昆蟲往往避其味而遠逃。端午節,民間家家戶戶要在門上插艾蒿以辟邪。有的習慣將艾蒿編成人形,懸於門楣,稱為艾人;有的習慣將艾蒿編成虎形,稱為艾虎。還有的是將黃紙剪成虎形,和艾葉一起貼在門上,稱為貼門虎,形式各種各樣。家庭每個成員,則是人人耳朵上戴一枝艾蒿,婦女多插在頭上或纏在辮梢上,同時用鳳仙花染紅指甲。端午節早晨,太陽出山以前,要從河裏提回一桶淨水,浸以艾葉,以供全家洗手洗臉,據說可以辟邪驅毒。總之,端午節期間,無處不見艾蒿蹤影,艾蒿成了家庭院落的主要裝飾品了。

中秋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

“中秋”二字,按照古代曆法的解釋,農曆八月居秋季之中(七、八、九月為秋季,一季分孟、仲、季),所以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八月十五定為節,因而叫“中秋節”或“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明而圓,最為美麗。人們把月圓看做是團圓的象征,所以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佳節,少不了會吃月餅,以示團團圓圓。在人們的食用中碰到最多的則是怎麼吃法——即吃月餅的學問。

吃月餅要細嚼慢咽,品出味道,采取先鹹後甜,要做到吃餅飲茶,吃鹹月餅以飲烏龍茶為好,吃甜月餅則以飲花茶為妙;再者量要適宜,質要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