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人體也有四季,寒熱溫涼,生長收藏。《黃帝內經》裏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一年中的四季變化無疑會影響人體的生理過程,很多感染性疾病都與氣候變化與身體相關部位功能失常有關。因此,每個人都需要依據自己的體質找出“生、長、收、藏”的側重點,否則生發不足、收藏不夠,都會加重體質的偏頗;同時,根據四季的時氣變化的規律,進行適當調攝,加強人體正氣,以抵禦疾病的入侵,有必要摸索和建立一套適應四季氣候變化的養生方法。

四季養生,顧名思義,則是順應自然界陰陽變化,通過護養調攝,以求長壽之意。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集四季養生成果之大成,提出了四季養生的重要觀點和具體方法。主要有:“法於陰陽”,即順應正常氣候、異常氣候的陰陽變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季“藏於精者,春不溫病”;“和於術數”。根據四季氣候變化的特點,提出不同的養生方法,如春季應“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夏季應“無厭於日,使誌無怒”,起居有常;春夏應“夜臥早起”;秋應“早臥早起”;冬應“早臥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