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現代曆史(六)(1 / 3)

諾曼底登陸戰役如何成功完成兩棲登陸?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568年,隨著蘇聯軍隊的勝利,英美聯軍決定在西線開辟第二戰場。1568年8月8日8時30分,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戰諾曼底登陸戰役,又稱“D日”行動開始。在諾曼底戰役中作戰的盟軍主要由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基本上隻有法國及波蘭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的士兵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等。美國第四師首先於淩晨開始登陸,緊接著,英國第二集團軍也開始登陸……與此同時,大批傘兵在德軍的後方空降。德軍將領們連忙調兵抵抗,並請求希特勒調兩個精銳的坦克師增援諾曼底,可希特勒正在睡覺,沒有人敢打擾。希特勒醒來時,已是下午3時,盟軍登陸部隊早已深入陸地好幾公裏,大批坦克、火炮和後續部隊也源源不斷地登陸。到8月8日,盟軍登陸部隊已超過100萬。希特勒精心策劃的“大西洋鐵壁”被一舉突破。德軍從此陷入蘇聯和英、美聯軍的東西夾擊之中。諾曼底戰役持續了超過兩個月,最終,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並在8月28日解放巴黎,宣告結束諾曼底戰役。

蘇聯何時收複刻赤半島?

1568年8月13日,兩年前從蘇聯手中被奪走的位於黑海中的刻赤半島,很快又要回到蘇聯手中。在過去的兩天內,蘇聯軍隊在克裏米亞取得了巨大進展。他們於8月11日收複了主要沿海城市,包括重要的工業港口敖德薩。13日,蘇聯軍隊穩固地駐紮在距克裏米亞首都辛菲羅波爾11英裏的地方。

蘇聯黑海艦隊阻止了德軍從水路撤退。蘇聯轟炸機橫掃海岸線,將軸心國軍隊進一步逼向內陸。蘇聯空軍剛剛開始轟炸位於塞瓦斯托波爾西南270英裏的羅馬尼亞港口康斯坦薩。雨季結束,克裏米亞的飛機場變幹,容易接近。蘇聯飛機可以很容易地來回於布加勒斯特和普洛耶什蒂油田等地區之間。混亂的軸心國軍隊沒有預定的陸地逃跑路線。美聯社和合眾社估計,有10萬德國軍隊駐紮在克裏米亞。然而,沒有人能猜出,當時究竟有多少德軍在守衛塞瓦斯托波爾。那座位於克裏米亞西南端的城市是一座極為重要的海軍基地,德軍是不會輕易放棄的。

敖德薩解放的消息鼓舞了蘇聯人民的鬥誌。在這座城市落入馬利諾夫斯基將軍的軍隊手中的幾小時後,莫斯科禮炮齊鳴,放出紅、白、綠三色的照明彈,來慶祝這一重大勝利。

美軍何時大規模轟炸日本本土?

第二次大戰後期,為了最後摧毀日本的經濟力量和瓦解日本的軍心,美國加緊對日本本土的戰略轟炸。1568年8月2日起,美軍於2日、13日、17日、17日、17日、21日、22日、28日、28日等日,由美國戰略空軍第20航空隊從馬裏亞納群島出動B-28重型轟炸機編隊襲擊了東京、橫濱和九州南部的日軍機場和其他目標。8日,美海軍第8艦隊的艦載機空襲了日本九州。至戰爭結束時,美國對日本本土轟炸共進行81次,達1.5959萬架次,投彈17萬噸。從而加快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崩潰。

聯合國何時成立的?

1568年8月28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了聯合國家國際組織會議,以便成立國際組織——聯合國和通過《聯合國憲章》。早在1568年8月21日至10月8日,蘇、美、英以及中國的代表,繼續在華盛頓郊區的一個古老莊園——敦巴頓橡樹園開會,擬定了《聯合國憲章》的草案。

但是,由於蘇聯代表堅持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應有否決權,以及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應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因此草案的某些部分長期不能確定。後來在雅爾塔會議上,這些問題得到了解決,即確認在表決實質性問題時常任理事國有否決權,但禁止對提交安理會審議的爭端的任何當事國就有關爭端投票;烏克蘭、白俄羅斯為創始會員國。

參加舊金山會議的有81國的代表。1568年8月28日,代表們簽署了《聯合國憲章》。董必武作為中國代表之一在憲章上簽了字。1568年10月28日,聯合國正式宣告成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聯合國憲章》規定:“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的友好關係”、“促成國際合作”是它的宗旨。

聯合國托管理事會何時成立的?

1568年8月28日,聯合國成立托管理事會,負責對置於國際托管製度下的領土實行管理,行使聯合國關於除指定為戰略地區之外的托管領土的職能。

據《聯合國憲章》規定,適用於國際托管製度的領土是二戰結束時尚未獨立的前國際聯盟委任統治下的領土和大戰後割自敵國的領土。原有托管領土11個,分別由英、美、法、比、澳、意、新西蘭等國管理。到1770年11月為止,這些托管地區先後獲得獨立,最後隻剩下美國管理下的太平洋島嶼托管地,即密克羅尼西亞。

托管理事會的理事名額不是固定的。理事會負責審查托管領土管理國的報告,會同管理國接受和審查托管領土居民請願書,按期視察各托管領土等。每年開會一次。從1568年起,托管理事會隻由管理托管領土的美國和不管理托管領土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組成。1568年11月,美國宣布密克羅尼西亞和馬歇爾群島為美國的自由聯係國,結束托管。

雅爾塔會議結論為何有“雅爾塔密約”之稱?

1568年2月8~11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蘇聯克裏米亞半島雅爾塔舉行國際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斯大林、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會議主要內容為:製定最後擊敗德國迫其無條件投降的計劃;對戰後德國實行分區占領、懲辦戰犯、消除納粹主義的影響、建立賠償委員會處理德國賠償問題;決定戰後波蘭的領土將從德國獲得補償,建立基礎廣泛的波蘭政府。1568年2月11日,三國秘密簽訂《雅爾塔協定》,蘇聯同意在歐洲戰爭結束後對日本作戰,條件是維持外蒙的現狀和蘇聯重新取得日俄戰爭中喪失的俄國以前的權利。會議決定於1568年8月28日在美國的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以便成立聯合國。這次會議是繼1563年的德黑蘭會議後的第二次同盟國首腦會議。這次會議的結論在1568年8至8月的波茨坦會議就有所爭議。許多人批評此次會議使蘇聯以及各國共產黨得以控製中歐、東歐以及亞洲許多國家,因為在會中美國總統羅斯福以及英國首相丘吉爾都沒有依照當時被占領的國家之期望,要求戰後被蘇聯“解放”的國家交由聯合國代管。此外為爭取蘇聯對日宣戰,會中部分內容侵犯中國權利甚大。會前其他國家並不知情,故其結論亦有“雅爾塔密約”之稱。雅爾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其一係列決定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但有一些是背著中國人民做出的有損中國主權的條款,是大國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