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威
【摘 要】 高校圖書館的藝術文獻閱覽室,在大學生的藝術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充分發揮這一作用,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 大學生 藝術教育作用
高校藝術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藝術教育,是其他任何學科都不能替代的。有知識並不等於有修養。美育,特別是藝術教育是培養全麵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藝術文獻閱覽室的開放,正是配合學校搞好藝術教育,提高大學生審美品格,使學生在學習欣賞藝術書籍中寓教於樂,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達到教育目的。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群體,具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藝術教育、美的教育必將走進大學生的生活。高校圖書館作為傳承文化、傳遞信息,實現資源共享的載體,擔負著培養人、教育人、鼓舞人的重任。
因此,作為高校圖書館的藝術文獻閱覽室,如何配合學校進行藝術教育,是高校圖書館人需要探索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高校圖書館藝術文獻閱覽室的作用
藝術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發揮其高校圖書館藝術文獻的作用,為大學生提供真善美的讀物,創造有利於確立正確的審美觀的物質條件和客觀環境,是高校圖書館的基本任務之一。要完成這一任務,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在藝術教育中,應當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美是藝術的核心。審美活動是藝術欣賞的基本活動。在藝術文獻閱覽室,當你翻開一部部精美的畫冊時,世界巨匠美術作品的筆觸、色彩、線條、黑白等,就會強烈地震撼你;經典音樂作品的音符的低調、強弱、抒情、悲傷,就會感染你。在對造型藝術審美的同時,可以產生流動音樂般的美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可以產生立體性造型般的美感。這種藝術的審美體驗,通過個體對藝術神形兼備、虛實結合的理解、體驗,能使我們借助作品,從有限的形式中獲得無限的內容。
比如《中國美術全集》,彙集了自原始社會至宋、元、明、清時期的繪畫、雕塑、工藝美術、書法篆刻等中國古代藝術作品,將數以萬計的中國古代藝術珍品集於一身,可以說是一部融合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藝術的大型圖集,是再現炎黃藝術成果的美術史和百科全書。這些藝術瑰寶表現了古代美術家高超的創作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人類藝術寶庫的珍品。
雨果說:“沒有藝術,人類生活便會黯然失色。”然而沒有人類對生活的體驗,便沒有藝術的產生。沒有藝術的體驗,藝術教育就無法產生她應有的功能,也就失去了藝術教育的意義。正是通過閱讀欣賞、感悟藝術的魅力,通過視覺的、聽覺的、情感的、聯想的、行動的等等體驗,使學生產生審美的快感,從而對事物、人物、社會、有一種新的認識,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操得到升華。
情感性是藝術的又一審美特征,在藝術教育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切藝術作品都是情感的藝術,沒有情感也就沒有藝術。有位藝術家曾麵對自己的作品說過:“隻有打動自己,才能打動觀眾。”所謂情感,就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理形式,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
比如《西藏畫卷》一書,是從新西藏攝影展征集到的上千幅作品中精選而成。作品抒發了作者熱烈澎湃的情感,將西藏奇特的地域風貌展現在眼前,雪山江河,田野牧場變成一組組奇異的色塊,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許多圖片是藏族生活中精彩的場景,有感而拍,栩栩如生,給人以豐富的想像。列夫·托爾斯泰在其《論藝術》中說:“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感情。”羅丹也曾說過:“藝術就是情感。”人體感官之間與生俱來的相互協作、相互補充的關係,是審美情感形成的生理基礎,由積極的情感所觸發的豐富的聯想與想像,是藝術審美情感的形成的直接動力。在藝術教育中,開展對藝術圖書的學習活動,發揮高校圖書館的作用,從而引導學生在審美過程中的情感流露和體悟。學習抒情的、誇張的、歡快的、強烈的、深沉的等等風格的作品,引導學生借鑒生活的情感體驗,進行分析和評價,才能達到藝術教育的審美目標。
藝術最重要的一個特征是創造性。別林斯基說:“在一部真正的藝術作品中,一切形象都是新穎的,獨創的,沒有重複之弊。”齊白石一生都在創造,他的“衰年變法”就是一次偉大的超越,他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反對因抄襲模仿,提倡創造。其審美本質而言,任何門類的藝術都應該是獨特的審美創造,每一件作品都應是新穎的,既不雷同他人,又不重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