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進一步加強農村黨支部的自身建設,全麵推進農村黨的建設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形勢下,農村黨支部建設的工作環境、對象和組織依托發生了許多深刻變化。農村黨支部要加強自身建設,不斷研究新情況和解決新問題。要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的農村黨支部的自身建設機製和工作運行機製,努力改進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要進一步密切同廣大農民群眾的聯係,在生產和生活中為農民群眾謀利益、做榜樣,把最廣大的農民群眾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基礎;要堅持以農村黨支部建設帶動農村各種組織的建設,以農村黨員隊伍建設帶動農民隊伍建設,努力擴大農村黨支部的覆蓋麵和社會影響力,不增強農村黨組織在廣大農民群眾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三農”問題與農村黨支部
一﹑為什麼說我國“三農”工作進入了新階段
與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三農”方麵還有很大差距。直至今日,人多地少是中國基本國情之一,吃飯問題是中國最大的民生問題之一,農業薄弱、農村落後、農民貧窮是中國最大的難題之一。但是,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在黨和政府的正確指導和全國人民的積極努力下,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成就是巨大的,我國“三農”工作從總體上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新中國成立時,我國人均糧食生產量不到250千克;改革開放前,我國有23億人口處於不得溫飽的窮困狀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僅用了20多年的時間,我國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基本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從而使吃飯這樣一個幾千年古代中國、100多年近代中國、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沒有解決的問題解決了。由此推動我國社會從總體上進入小康階段,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進入了一個新的裏程碑。
2.農村勞動力就業格局進一步優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不斷完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深化,農業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民在就業觀念上不斷更新,在經營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和多樣性方麵日益增強。相當一部分農民由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由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勞動力轉移,由農民向市民轉移。
3.農民收入增長渠道進一步拓寬。當前,農業仍然是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基礎,但不是唯一的來源,甚至不是主要來源。農民收入增長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和多樣化。農民收入增長的渠道已經由過去的農業為主轉向農業收入和非農收入並舉的態勢。即使在農業收入中,也已經由種植業為主向種植業和養殖業並舉轉化,由單純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向增產、提質和增效並舉轉化。
4.農村對城市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依賴性提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隨著近年來我國統籌城鄉經濟、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政策的實施,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更為突出。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村,而農村的發展照樣離不開城市。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明確製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使得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對城市、工業的依賴性進一步提高。
5.我國農業與世界的關聯程度更高。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劇的曆史條件下,農業的全球化和國際化也必然成為各國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各國在農業發展中,必須從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國內資源和國際資源出發,參與世界農業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隨著我國農業對外開放度的提高,特別是隨著我國加入WTO後,既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為引進資金、技術和農產品出口創造了條件,但同時也使我國農業更加直接地麵對來自國際市場、國外農產品和農業技術的挑戰,尤其是在我國農業還比較落後的情況下,這種挑戰顯得更加突出。
6.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的要求更高。今天我國農業的發展,不隻是增加產量、保障供給的問題,而是增加產量同提高質量、改善結構、增加效益、合理利用資源、有效保護環境等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今天我國農村的發展不隻是發展農村經濟,而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各方麵的協調發展;今天我國農民的發展不隻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需要,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