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教育與文化(3 / 3)

4.學生文化

學生文化是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集體氣氛、人際關係、角色特點的總體特征。

學生是學校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雖然他們接受著教師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有著與教師文化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具有學校文化的普遍性,但是,由於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定需要,他們也會在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特征,構成學校文化中一種相對獨特的文化形態。

學生文化的成因

如果我們用歸因的方法對學生文化產生的根源進行分析的話,可以看到至少有以下幾個因素影響著學生文化的達成。

1.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體的影響;

3.師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5.社區的影響;

6.學校外部各種文化形態的影響。

可以說,學生文化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逐步發展起來的,這種文化是多種影響的“合金”,教師對學生文化的分析在其根源上要注意到其多樣性和複雜性。

學生文化的特征

對於學生文化的特征,從不同方麵考察可得出不同的認識,但以下幾個特征是較為顯著的:

1.學生文化具有過渡性;

2.學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學生文化具有多樣性;

4.學生文化具有互補性。

5.課程文化

課程文化具有兩方麵的含義,一是指特定社會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傳承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二是指課程在設置結構、內容安排、教學方式、師生關係等方麵形成了自身的特點。

與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不同,課程文化不是體現在學校中的某個社會群體上,即不是以學校中的某個群體為載體,而是以群體間的關係和活動為載體,教師和學生之中任何一個方麵的活動及所體現出的文化特征,無不在課程文化上有所體現。課程文化是師生雙方互動的產物。狹義的課程文化主要是對教材文化而言。在這裏,所采用的課程的定義是更為廣泛一些的,即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獲得的一切經驗的過程,但教材文化是我們分析的主要內容。

課程文化有兩方麵的含義:一是課程體現一定的社會傳統和特征的文化;二是課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前者主要是就課程是文化的載體而言的,後者主要是就課程是一種文化形式而言的。

課程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

課程本身就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形式,這不僅表現在課程是文化傳統和文化積澱的產物,它從人類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選擇出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集萃,展示的是文化的精華;更表現在課程特別是教材裏,有著區別於其他文化材料的特色,這突出地體現在教材的組織方式上。

與其他一些書籍不同,教材在呈現知識的方式上,有著一些特定的要求,就以其行文風格來說,常常選用一種客觀的、不加雕琢的、坦率的風格,所采用的形式是某個署名的“作者”通過一連串的陳述來報告一組事實。這種風格也被稱為“教科書文體”。在我國,教材也有著一定的模式,它常與學術著作區分開來,其典型的特征是由淺入深、麵麵俱到、邏輯性較強。

一般的說,課程總是體現一定社會或社會群體的主流文化的,是以社會主流文化的代言人的形象出現的。它將社會主流文化轉化為適合學生接受的方式,使學生在課堂學習及與教師的日常交往中,就有意無意地、或多或少地習得了這些文化。

課程文化的批判與重建

隨著批判教育理論的崛起及多元文化浪潮的衝擊,西方對課程文化的批評之聲不絕於耳,這些幾乎涉及了課程文化的各個方麵,從課程的意識形態色彩到性別歧視,從課程的選擇到課程的實施,從製約課程的校外因素到課堂教學中課程的運作。他們從文化方麵對課程所做出的種種分析,使人們認識到課程承載文化的一些不當,從而也為重建課程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前提。

一些研究者首先對“主流中心課程”提出了批評,認為這種課程是以占主導地位的民族(優勢民族)的經驗、文化、曆史、觀點等為中心設置課程,忽略了其他民族、種族、宗教等族群。這樣不僅對主流之外的族群的學生造成了心理上的挫傷,對於主流族群的學生也會有負效應,使他們錯誤地形成自身的優越感,對各民族、群體間的關係形成誤解;也排除了他們從其他族群的知識、觀點等方麵獲益的機會,不利於他們自身文化觀念的反省與發展。而對於主流族群以外的學生而言,由於學校課程未反映他們的文化,會使他們產生疏離感和自卑感,削弱學習動機,造成人格內部的文化衝突,形成家庭文化與社區文化、學校文化之間的斷層。